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 > 第587章 那些年买书的日子

第587章 那些年买书的日子

第587章 那些年买书的日子

5月2日,《红楼梦》在国家电视台和香江亚洲电视台同步播出。本文免费搜索: 看书地 kanshudi.com

这部耗时近八年时间的鸿篇巨制一经播出便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主演林妹妹、大饼子脸宝强、宝姐姐、凤辣子等主演还受邀到香江参加了访问和走穴。

从1979年,导演王福林提议将古典名著《红楼梦》以电视剧的形式搬上荧幕,想法得到了国家电视台和红学界的支持。

1981年11月,国家电视台召开了关于《红楼梦》拍摄成电视剧的专题会议,专门研究改编问题。

1983年2月筹备组成立, 5月编剧组成立,8月剧组顾问委员会成立,《红楼梦》电视剧拍摄进入实质性阶段。12月,剧本初稿正式确定。同时,剧组采取海选形式在全国各地选拔演员,引起热烈反响,一百多个演员席位争夺的异常激烈。

1984年9月10日, 剧组在徽安省黄山正式开机, 录下了第一组镜头。

到1987年上半年完成拍摄和后期制作, 总投资为680万人民币,耗时近八年时间。仅实拍时间,就历时三年之久,剧组先后走遍全国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摄镜头近万个。

《红楼梦》的成功绝非偶然。

可即便是这样集|合了全国文艺界、学术界无数精英耗费数百万巨资、数年时间打磨的诚意之作,仍逃不了一些嘴炮选手的攻击。

应该说这一版《红楼梦》在普罗大众的眼中,包括香江观众的心中是非常优秀和完美的。

可是在某些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眼中,却漏洞百出。

自电视剧开播之后,很多媒体上都能看到这些人的批评之声,其中有一些批评是有道理的,可很大一部分都像是在无理取闹。

这些跟何平都没什么关系,他在家里追剧追的起劲。

同时,《红楼梦》的热播让关东影视城的名字又响亮了一些,大观园的戏份可以说是《红楼梦》剧情中的重中之重, 关东影视城的知名度因此提升了很多,何平参与《红楼梦》的初衷也算是达到了。

査海生他们这些人经常会挑一个每天图书城人流最多的时候, 杵在图书城的门口, 看着图书城回忆前几年他们还没毕业的时候抢书的盛况。

那时候他们做的最多的事便是几个人跑到新华书店门口, 然后把兜里买烟的钱都从口袋里掏出来凑到一起。

书店头天晚上都会在门板上贴出告示:“明天上午九时出售世界文学名著”,告示所用的纸,只有32开那么大。

“有些书虽然那时候可以正式出版,可前几年还是被列在‘毒草’行列的,书店也不敢大张旗鼓的卖。但是架不住大伙愿意看啊,我们有时候早上八点到书店那里,已经排了至少一百多人的长龙,书店九点开门,每人限购两套。我们经常是一个班集体出动,等我们排完队买到书,后面的队伍已经增加到二百多人。

虽然排队时间漫长,可是人们说说笑笑,心里高兴,从那些年走过来的人精神之饥渴到达了极点,面对书本的兴奋是难免的。

那两年大家都是畏畏缩缩的,还会特意在这些新版书前的《出版前言》中,印上几句批判性的话语。比方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出版前言》中就把列宁批评托尔斯泰‘狂信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之类的话搬出来,在《悲惨世界》的《出版说明》中提醒读者说‘这部名著仍有消极的一面’。现在,这样的场面可很难能碰到喽!”

骆一禾罕见的像个老头子一样的诉说着前几年买书时的经历,言谈间尽是沧桑与怀念。

何平安慰道:“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前几年只是大家在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几年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也是因为大家心中压抑的情绪被释放出来了很多。”

骆一禾把手中的烟头踩灭,“是啊,其实现在才是正常的。”

何平心中有句话没出来,小伙子还是太年轻,八十年代是国内文学界和出版界的黄金时代。到了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收到盗版的冲击,加上一切朝钱看的趋势,文学和读书这两件事已经逐渐被社会边缘化了。

今天是査海生和骆一禾在平县的最后一天,两人在作家村待了一个多月,也是时候回京城了,要不然女朋友都该跑了。

他们像往常一样在图书城门口闲聊了一段时间,然后拖着行李前往火车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