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第一次去照相馆拍了照片。
当小栖再一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是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这么悲壮?
即是这么艰难场里的造林任务也是没有耽搁,顺利完成。
等到11月份的时候,小栖的外婆过世了。
志胜赶去江北奔丧。
入殓埋葬后,是个漫长的冬天。
这该是什么样的场景?开始什么样的痛等到这一年痛楚的凝结。
这一年三个最亲的人都走了。
这一年,对于志胜来说,是悲怆之年。
从凤英开始,三个最亲的女人都走了。
志胜都不知道他该怎么度过这最艰难的岁月。
人到中年,面对这命运的坎坷。
还能做些什么?
“五哥你回来吧,你自己带着孩子也不是个办法,大西北这么艰苦自己,你一个人带着一个孩子,太苦了。向领导申请调回来吧……”
“我申请下吧……”
半年后,志胜接到一份电报。
这份电报是保密局发来的。
地址这一栏目上只留了600号基地这一行基地。
关于600号基地,曾有一段时间讳之莫深。
这个基地志胜是知道的。
这个基地所在的沙漠与志胜接壤,只是边界处接壤了300公里的沙漠。
整个边境都是架起高高的铁丝网,那上面还通着电。
没有特别的事他们都尽量避免走近。
他隐约知道,这里承载着很重要的机密。
但却不想,今日自己会与这个地方有关。
这身电脑没有说其他的直说是请他前去。
没有事由,没有人名。
志胜是忐忑着踏上西区的列车。
小栖如今不用再完全吃奶了,可以吃点米汤面糊了,她留在了江南,大妈照料。
志胜只身前往。
他心里只是隐约的赶到这是大事。
母亲丧事的时候,妹妹还说通知老六回来。
偶尔都是老六写信来,也从未有过地址,如今怎么通知他都不知道。
这一家人的全家福还是老六考上红花大学那年拍的。
那个年头,去拍张全家福,可是大事。
是全家走了50里路去镇上拍摄的。
这就是家!
从那之后,志胜去了西北,小六上了红华大学很少再回家,最近一封家书是大学毕业分配了工作。
说响应国家的号召,从事了光荣而艰巨的工作,说他的目标是响应学校的号召,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还寄回了三个月所有的工资,说是让母亲买个收音机可以听广播,多了解了解外面的事情,多了解了解国家的大事。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这封信怕是读了上百次。
奶奶将这信放在自己的怀里婆娑着。
嘴角里带着笑。
“如今小六也成才了,是为国家工作,出席了,你们父亲九泉之下也可以安心了!”
奶奶边笑边哭,边哭边笑,那笑容中闪烁的是晶莹的泪水。
她这一生没识几个字,但在旧社会多少次躲过日本人的追杀,自己将这7个子女拉扯大。
如今自己最小的孩子都为国家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母亲经过清朝,经过抗战,迎来新中国。
她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
母亲将这封信压在自己的枕头底下,说这样她睡的踏实。
一晃十六年过去了。
极少小六的讯息。
这封信就成了母亲全部的牵挂。
如今母亲归尘了。
这份信老五志胜收着。
他只是隐约的觉得这封电报或许跟小六有关。
家里兄弟姊妹7人,只有他没有讯息了。
自己隐约知道,小六每次写的信组织上都要审查过的。
他们兄弟情深,血浓于水,就是这个样子。
曾经的孩童,如今的大人,天涯各异。
不管分别多远他们都是一家人。
不管多久他们都互相牵挂着。
这就是亲人的含义。
志胜从怀中掏出那支钢笔,本是在小六考上红花大学的时候给他的。
但他却是拒绝了,说这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