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巨款在长沙岳麓山山下动工修建一整套的校舍,预计在1938年初即可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这年冬天,红华大学从火车站,连夜秘密南运几列车图书、仪器等教学研究必需品,一路南下到了到达汉口暂时保存。
等待新学校修好计划搬往新校址。
卢沟桥事变后,局势更加严重。
大学的出路在哪里?
偌大的华北可能再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庐山脚下,开会讨论战局。
会议结束,帝都大学、红华大学、北洋大学三校校长,并未立即北上。
华北事变后,七月日军向天津进攻。
后,日军又向北洋大学开炮。
北洋大学被毁。
不能再犹豫了!
8月三校合并,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
10月,千余名来自三校的师生经过长途跋涉陆续到达长沙。
润泽也到达了长沙。
他写信给曼琳,但曼琳似乎并不买他的帐。
她还是在紫醉金迷的上海,过着过一日便纵情一日的生活。
她说女人不用管政治,如今的落败,早晚都得死,她只能过一日算一日。
润泽无奈。
时局之下,他又能怎样?
偶尔听到,风言风语,说是曼琳跟以为前朝贵人之子打的火热。
她不牵挂他吗?
他不牵挂她吗?
她放心的下他吗?
他放心的下她吗?
就如当年他的情场韵事一般,曼琳终于活成了曾经的润泽。
他们两个还真是般配!
只是此刻的润泽完全已无心在风月场中。
国家的命运才是他关心的。
他此刻就想当一个好老师。
他最初的梦想在恩师的怒斥下似乎又回来了。
如今的他与曼琳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
这年十一月一日,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
这一天后来变成云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
第二年一月二十日正式开始放寒假,然而下学期在昆明上课的决议。
并且规定师生3月 15日前在昆明报到。
二月开始,迁徙昆明。
战时内地交通困难。
女同学还有部分体弱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进入云南。
还有一部分同学沿着湘桂公路先到桂林,再经过柳州、南宁、越南进入云南。
甚至还有同学组成成了旅行团,行程三千多里路,历时两个月,横穿三个省市,进入云南新校。
总是战火纷飞,路途遥远,却也没有阻挡住学生们求学的道路。
教授、老师们更是义无反顾。
或许在国家大义面前,才能真正彰显出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此刻的润泽,才猛然情形,身为老师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而不是无所事事,沉浸在感情的迷乱中自哀自怨。
他要成为民族的脊梁!
至此长沙临时大学改名为云南联合大学。
设立,文、理、工、法、商、师范五个学院二十六个系。
就在学生们入校之后,一下涌入新校的学子如此之多,这才发现校舍紧张异常。
开始紧急修建校舍。
并计划在当年的五月四日正式开课。
没有钱、没有物,要修建校舍谈何容易。
当时的建筑系教授夏先生的设计图易稿十余次。
夏先生忍无可忍,最后一次他当众将建筑稿件摔在时任校长的莫先生面前的地上。
莫校长平静地告诉他:“除了图书资料室做砖瓦建筑,部分教室用铁皮做顶,其余统统做茅草房。”
夏先生听后大怒,“茅草屋农民都会建,干吗要我这个建筑专家来设计?”
“国难当头,用茅草来建大学是不得已而必须做的事情。”莫校长无奈的摇摇头,转既又说道:“还得麻烦先生,看能不能用茅草把校舍做得尽可能好看点、好用点,这还得靠诸位的支持!”
当年的艰难可想而知。
当晚,夏先生按照建茅草校舍的思路再次修改方案。
夏天生点着一盏油灯熬夜修改图纸,旁边的夫人看着修改的图纸一边偷偷的抹着流泪。
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生活教学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