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南枝对仙女姐姐的话向来是听从的,仙女姐姐让她收下巧娘的钱,她便微红着脸收下了。
“巧娘,谢谢你,那我先跟你借这些银子,等我娘的病治好了,我一定尽快还你钱。”
就算没有仙女姐姐,舅舅们应该快找来了,舅舅们总会有钱的,卫南枝想着。
巧娘无声地微笑,心里疼极了乖巧的卫南枝。
其实钱袋里的钱也不多,毕竟她一个无儿无女,被夫家休了的哑妇,平日里寄居在并不富裕的兄长嫂嫂家中,日子也不好过。
她每次从早做到晚,早上帮人做包子馒头这等白案,午间要去孙家做饭,晚间另有一家。
等到晚上,还会担水在夜市上卖,挣的都是辛苦钱,大多也都是要上交给嫂嫂的,自己只留下极少的私房钱。
这双鞋子一上脚巧娘就觉得舒服至极,她日日做活,大多还是苦力活,很是辛苦,也很费鞋子。
脚上的鞋子已经补了很多回了,千层底都磨穿了。
只可惜都是穷苦人家,不是时时都能够有新鞋穿的,所以一直忍着,想着这两天约莫是要用私房银子再置办两双鞋面鞋底子,晚上赶工赶出来了。
没想到枝枝竟然送了她一双,还如此合脚,巧娘心里舒坦,觉得走路也轻松了不少。
这双鞋子做工精致,最少能顶两双鞋的功夫,巧娘给出钱袋,并没有打算收回。
巧娘比划着问枝枝晌午有没有吃饭,听她说没有之后,灿然一笑,从怀里摸出一个荷叶包来。
打开,里面是两块小小的炕饼子,跟昨日的小馒头是同样出处。
巧娘跟卫南枝一起坐在一户人家后门的边上的石槛上,大口大口地吃着香喷喷的炕饼子。
借了巧娘的银子,卫南枝下午就想回家去看看。
她很担心,都出来一日多了,也不知道小北跟小桃怎么样,更不知道娘亲现在身子如何了。
巧娘送她去城门口,叮嘱她去城门外找与巧娘相熟的药农夫妇,好捎带她回黄山坡村。
卫南枝朝巧娘挥挥手:“我会的,巧娘,多谢你了。”
巧娘心疼地看着卫南枝,心里倒是很想送她回家,只可惜大家都是一般穷苦,她没有旁的钱能这样挥霍,下午也还有活计,只能托付给旁人。
卫南枝出了城,按着巧娘的叮嘱,找在城门根儿下的药农夫妇。
她一路询问过去,终于找到卖草药的老夫妇。
李氏老夫妇约有五六十岁了,满头白发,听见卫南枝寻人,就问:“小姑娘,你说的巧娘可是一位三十来岁,不会说话的娘子?”
卫南枝连忙点头;“正是,住在帽儿胡同的。”
李婆婆便笑道:“是我们认识的,她找我们何事啊?”
卫南枝有些羞愧:“李婆婆李爷爷好,我叫金枝,寄住在黄山坡村,是在城里做工的,自个儿没法回去,巧娘便让我来寻你们……”
枝枝一张小脸都羞红了,她出门一趟,尽给人添麻烦了。
幸好巧娘可靠,李氏老夫妇一听便说:“我们一会儿也该回去了,捎带脚的事儿,乖孩子,你等等便跟着我们吧。”
枝枝乖巧点头,在李婆婆旁边蹲下来,帮着李婆婆收拾东西。
李婆婆跟李爷爷家就住在黄山坡村外的黄山坡上,世代种药、采药为生,也会些炮制功夫。
若有成了品的药草,简单炮制好后便到黄杨县城来卖。
因着家里种药田,有牛,所以也置办了牛车,巧娘也是因着这牛车才叫枝枝过来找李氏老夫妇的。
只是卫南枝瞧见他们铺下的油布还是满满当当的,不由得问道:“李婆婆,你们今日的药草怎的还剩这许多?”
李婆婆叹口气,朝着远处的一处摊子上看了眼,说道:“自从那边那个曹大来了,咱们的药草就卖不出去了,他那边都卖现成的药包,比咱们这个方便,也不用去城里看大夫。”
曹大?卫南枝听着有些耳熟,再仔细一瞧,这不就是昨日送她跟曹金氏进城的曹家长工吗?
昨日听曹金氏吩咐曹大在城门口卖东西,原来是卖药包啊。
卫南枝瞧了瞧,原来曹大卖的是曹大夫配好的药包,上面写好治什么症候的,比如咳嗽的,头疼的,血虚的,上火的。
城外的都是村户人家,平日里无事是舍不得交钱进城的,碰上生病了家里更是为难,所以曹家这生意很是做得。
卫南枝刚想安慰李婆婆,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