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再扬汉威 > 第74章 文盲,不,只是学习成本太高。

第74章 文盲,不,只是学习成本太高。

众所周知,在印刷术和廉价纸张没有普及之前,教育的普及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资本去支撑。

因此,在这两样东西的成本压缩到极限之前,知识就等同于财富,权势还有地位。

至于说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扯淡,在纸质书籍没有出世之前,学富五车不仅仅是一个用来夸人的形容词,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陈述词。

如果你有五车的书籍,并且把他们了然于胸,那么恭喜你,首先这五车书就是你最大的一笔财富。

不要误会,这个财富是实打实你能卖掉换钱的。根据史料记载,哪怕是纸张已经开始流行的盛唐时期,一本普通书籍的价格都能让你瞠目结舌。

唐太宗时期,第一次对书价有了官方定价,朝廷为了鼓励民间广泛献书,规定:“三管所少书,有进纳者,全给千钱。”也就是抄写一卷书的价格是一千文,一千文为一两白银。

这样算下来,一本《孟子》共34685字14卷,也就是说,一本《孟子》在唐代的官方售价为14两白银。

唐代一两白银购买力折合人民币换算四千元,五万六千元买一本《孟子》拿回家,这价格,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按这个价格换算下来,你叫能理解学富五车,真正的意思是什么了?

有人也许要问,为什么一本书的价钱会这么贵。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在印刷术没有出现之前,书籍基本就是靠抄的,或者说是刻的。

刻的我们就不说了,这玩意儿就是刻在一些不能移动的东西的,没什么交易价值,因为轻易的你根本就搬不动它。

所以我们就直接来说抄写的成本,在纸张没有出现之前,抄写的载体就是竹简还有锦帛,锦帛的价钱哪怕是到了刘季生活的那个时代,也不是什么便宜货色,因此这东西大部分都是皇室贵族们用来记载一些重要东西的载体,平常人家不会用,也用不起。

剩下的就是竹简,这个竹简也不是平常我们随便砍两根竹子,拔下来切片儿就行。

记录东西的竹简,每一片都需要经过定长短,分粗细,然后烘干水分,最后书写完成,还要钻孔,编织成册,这才算是一本完整的书籍。

但是由于竹简的书写内容太少,还是拿《孟子》来说,一枚竹简按照秦制来说,大约能写四十个字左右,也就是说,一本《孟子》全书抄下来,大约需要九百余枚竹简。

也许听数字大概没觉得有多少,但是想象一下,将近千余根长约二十厘米左右的筷子,放在一堆是什么概念,你就能想象一本完全体的《孟子》,是多大一堆东西了。

这么大一堆竹片,经过了那么多道程序,然后才编织成册,这里的人工又需要多少?这还仅仅是载体的价钱。

更高的书写费用,我们暂且不论人工了,因为这个实在没法算。在那个时候能认识千余字,就能算得上知识分子了。更别说有那个闲心抄书,基本上绝对能算得上大学教授级别了,这个成本你怎么算?

我们就简单来算一下笔墨的价格就好,古代抄书,文房四宝是最基本的配置。

文房四宝的笔,估计也不算它是消耗品,虽然它的确会随着使用而磨损,不过由于速度不快,我们就权当一支笔来说吧。

笔就一支,按照唐朝的物价,一百支大约在三十两左右,换算成今天的价钱,一支也合到300多块,这还是按照最低标准的一支来算的。

第二项就是作为最大消耗品的墨了,北宋沅州公使库重修整雕补刻《续世说》时提及,今具印造《续世说》一部,计六册,一印造纸墨工食钱,共伍佰叁拾肆文足。古书一页80字左右,用今天的话来说,六本书大概600页,48000字印下来花了534文钱。

这个因为用的是印刷术,成本可以说压缩到极限了,不过就算如此,仅仅是墨的价钱大概也得在六百文左右。

好了,就仅仅是这两项,价格就在九百文左右了,更不要说再加上人工,纸张,还有砚台的价格了,所以说这样一算,你就能理解那时的学习成本到底有多高。

学习成本拉不下来,教育程度就普及不上去,这个是绝对的死循环。

而在封建社会里,去当大头兵的家里条件都不会太好,最多算上有屋有田,吃饱穿暖而已。

至于读书学习,就不说老师的价格了,单单是书籍的价格就能让一个中产家庭破产。

况且就算侥幸真的有机会,掌握了读书写字这项技能的话,只要你提前说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