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大多数的汉风百姓看来,赤阳城作为常年抵抗北荒袭扰的一线大城,仅有不到十万的兵力,着实有些太少。
可实际情况是,不是朝廷或者赤阳王不愿扩军,实在是因为赤阳城的情况,不允许他们在继续扩张军队了。
新建仅仅几十年的赤阳城,哪怕是有赤阳王及其赤阳军家属的带头迁徙,和汉风王朝的大力支持。
可在与大汉百姓一脉相承的恋乡情节下,故土难离的他们,轻易是不会离开自家祖祖辈辈生活了几十年的土地的。
因为那里不仅有他们的宗族亲朋,还有他们的祖先坟茔。除非全族迁移,否则单凭自愿的话,再好的政策,也难以撼动这些最起码可以安稳活下去的人。
连人都迁不够,赤阳城就算再想发展,又有什么办法呢。不论是开荒,还是基础建设,亦或是商业流通,究其根本,都是需要足够的人口来支撑的。
在仍旧还是以人力为基础动力的农业社会,人口基数不足,就代表着生产力的低下。
生产力不够的话,就不说衣甲赋税这些次要物品了,连最基本的粮草,都会制约赤阳城大军的数量。
这几十年来,如果仅凭着赤阳城本身的产出的话,别说不到十万的兵马了,就算是穷兵黩武,能养上两三万的兵马,就算是刘戈这个赤阳王,有王佐之才了。
接近五比一的军民比,这么多年来,全靠的是长洛那边,每隔数月从各地抽调出来的物资在支撑。
说句难听的,如果长洛那边一旦断上两三次的物资输送,恐怕赤阳城这边就会出大乱子。
所以这恐怕也是长洛那边,能给赤阳王这么大权力,却又不会担心他会裂土分疆的原因所在了。
自幼都是在赤阳城长大的刘震,从他开始接触到有关行政层面的东西时,他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诺大的一个赤阳城,看似灯火点满了整个夜晚,其实却并连赤阳城的五分之一,都没有占据。
在张旗的言传身教下,刘震一直都很清楚,想要赤阳城真正发展壮大,那么人口就是最大的掣肘。
哪怕因为北疆这边严酷的环境,百姓在长期与天挣命的因素下,练就了优秀的身体素质,成为了最好的后备兵力来源,让赤阳军从不发愁征兵的事
但在残酷和频繁的战争中,每倒下一个青壮,就代表着赤阳城的生产力,就会降低一分。赤阳城的生产力每降低一份,崛起的时间就会往回推迟一截。
陷入到了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如果没有新的方法跳出去的话,那么赤阳城就永远只能靠着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用长洛那边输送的新鲜血液来吊命。
可赤阳城这边的百姓,大多数都是受了赤阳王的征召,拖家带口的来到这边的军属。
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一代代繁衍,却又一代代将自家的儿郎,送到了九死一生的沙场。
看着自己儿时的玩伴,曾经的叔伯,一个一个的化作一座座土堆,刘震实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他们遗留下的那些孤儿寡母。
自十三岁开始,征战沙场十余年,虽然被赤阳王保护的周全,没有命丧沙场。但十多年的腥风血雨,也让刘震比大多数的人,更清楚的了解战场上的许多东西。
虽然商场上刀剑无眼,九死一生,但只要不是被彻底包围,哪怕是被伏击,死伤率其实也就不过三四成而已。
平常的战斗,就算是打败,万人级别的厮杀,己方的死伤最多也就不过五六百人。
真正的鬼门关,其实是在新兵初次上战场时,打的第一场硬仗。如果没有足够的老兵作为骨干,全新兵的队伍,死伤甚至能超过一半。
但就算是清楚,刘震也是无能为力,不见血的兵,就像是没开封的剑,哪怕看上去光鲜亮丽,却也只是摆设,无法用诸于厮杀。
就算是之前经历了千锤百炼,不经过这最后一步,谁也不能确信,最后得出来的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这一步,是鬼门关,也是跃龙门。过不去,万事皆休。过去了,虽说不是大道康庄,却也算是赢得了继续前进的资格。
千百年来,无数的兵家圣贤,都想要跳过这一步,直接练就出一支百战精兵,可事实是,不论是前世今生,这些兵家的顶级大佬都没有找到这种方法。
所以刘震虽然也极为痛心于送那些少年新卒赶赴疆场,可也只能狠下心藏下这份哀伤。
他知道,既然在这一步上帮不了他们,那么索性就不要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圣母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