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守望白垩纪 > 166.凿天计划2

166.凿天计划2

166.凿天计划2

零号降落在一处拥有巨大的平行状弧形纹理的岩石巨大岩石上,那是大撞击坑的西南面外围。我们三人出了舱门,站在这片颜色、质地都非常奇特的岩石上面,都在低头观察着这些岩石。我得告诉你们,这个位置距离撞击中心区还是相当远的,但我们仍然感受到热浪逼人,而且,周围弥漫着浓重的硫酸味也让人不舒服。

这些岩石现在已经非常坚硬,但质地却非常独特:

首先,从视觉上,你们能看得出它们是粉末状的,但实际上它们早已经凝固了,这个毫无疑问的实际硬度与礼觉上的粉末状感官,在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碰撞效应,让我立即对它无比敬畏起来;其次,它们上那巨大的平行状弧形纹理,正是当时大撞击发生的一瞬间,被恐怖的冲击波强压压出来的,与此同时,作用范围内所有的岩石、泥土、砂子,一切非生命的软硬之物,除了被瞬间蒸发的部分之外,剩余的,全都被冲击波压成了超高温的粉末状,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之后,时间让它们重新冷却、硬化,然后承托着零号和我们三人的重量。

我知道,如果我们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在约6500万年后,这里会重新出现繁华的都市,那么,这片岩石将要承托起更多的重量。

撞击坑的内围部分早已被清澈的海水淹没。如果你们站在空中某个高度,便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坑底由内到外,所有巨大的弧形平行纹理将会连接成数不清的同心圆,看起来很像是由内向外流动的海洋上荡起的巨大涟漪一样——这是凝固了的涟漪,因此,它毫无疑问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艺术杰作。而这个杰作已经要了地球绝大部分生灵的性命。

浅海底下的这幅杰作静静地躺在这片往复激荡的波涛中,动与静的奇妙交错让我犯难,我不知道是应该喜欢它还是痛恨它。我抬起头来,看到外围两圈大撞击环和中间的一个小岛裸露出海面,阴沉昏黄的“夕阳”映出它们的棱角,与清澈的海水、宽阔平坦的坑底共同构成了一道瑰丽、悲壮的景观。

我只能承认,它看起来的确很美,但美的代价太大了,我喜欢不起来。

当然,如果你们没有亲历过大撞击,而现在有机会跑到这里来的话,你们肯定会欣喜若狂的。

我愿意原谅你们,但有一点我必须强调,这里的水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美丽,它的水热活动极其活跃,沸腾的海水里充满了温度很高的浓硫酸。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没有为你们描述海水里的动物的原因,因为水里真的啥也没有。

热浪与硫酸味让我们无法久呆,于是我们重新回到零号,并且上升到500余米的半空,然后将一颗精灵球释放下去。这种精灵球可以算是第二代产品了,是我们回家团聚之后才制造出来备用的。那颗精灵球探测到撞击坑底部的温度仍然高达438c,即使是海面温度也高达236c。更重要的是,这种状况仍将继续维持10万年之久。显然,企图在这里发现生命会显得很傻。即使是极端嗜热、嗜酸的特殊细菌,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出现。

望着汹涌的波涛,我的眼前仿佛又走过了雄纠纠的北美霸王龙的身影。

人类的最终命运,会与霸王龙们殊途同归吗?

我想,几十亿年后的某一天,或许某个外星生命站在这颗沙漠星球上,通过一种叫做“人类遗骸”的化石,遥想着曾经称霸了地球几百万年时间的人类文明的“繁华景象”;或许,不会有所谓的人类遗骸,也不会有人造物的存在,没有外星人能够想到,这颗死寂的星球曾经存在过高智慧生命。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一致的决定:“凿天计划”不应包括中美洲,因为这里是生命的禁区。

离开中美洲后,我继续朝南美洲进发。南美洲的情况跟亚洲和非洲差不多,整个大地被冰雪覆盖着,如果阳光没有办法引进来,这片大地上的冰雪还会持续堆积,也许不会将冰川期那样夸张,但寒冷肯定会持续相当长的日子。辽阔的白色大地上一遍死寂,植物已经彻底地死绝了,动物也难觅踪影,浓重的死亡气息笼罩着大地。我们所能够发现的,只有无尽的骸骨和残尸。

我们在中南美洲逗留了约5天时间,走过了许多地方,但只发现了13头瘦骨如柴的活体恐龙,全是小型肉食恐龙,像霸王龙那种大型的,只找到1具遗骸,尸体还是温的,已经被啃食得残缺不全了。我们对此感到极其惋惜,如果早半天找到它们的话,也许还能有希望救下来。此外,我们在一些极其凶险的河谷、峡谷和洞穴之类的地方搜寻到了276枚恐龙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