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凿天计划28-亚洲1号农场3
此时,一台8米多高的巨型耕作机器人正小心翼翼地迈开大步从我们头顶上的一块梯田上走过,脚板踩在松软的泥土上,发出一种“扑滋扑滋”的独特声响,这本来是一种很柔和的声音,但从它的脚底传来,我们地感到无比的震撼。我抬起头,仰望着它那巍峨的钢铁之躯时,它也正用一双机械眼望着我,我的心底里莫名生出一股恐惧感。我留意到袁老和水晶也正扭头望着那巨型机器人,面上露跟我差不多的神色。
“你单是说数据时,我还没有觉得什么,但现在从我的头顶走过,我才发现,原来这家伙跟一幢楼那么高,好吓人,”袁老对我说,“它可不可靠,不会摔下来吧?”
“每台耕作机器人都安装了最先进的陀螺仪,它们不会摔跤的,别担心。”我安慰袁老说。
“刚才它望我们的眼神很冷漠,让人心里发凉。”袁老继续说。
“它只是一台机器,当然冷漠了。这跟小龙这种超级人工智能不可同日而语。”我笑道。
当那台耕作机器人转过一个山坳逐渐消失时,那可怕的脚步时也终于不再觉得恐怖了。
“我始终对机器人这种东西不太放心。”袁老摇了摇头,似乎是在自言自语。
“在机器人面前,我觉得我们好弱小。”水晶说。
小龙听了,笑而不语。
这之后,我继续看了许多地区的梯田,总体感觉很满意。些耕作机器人效率非常高,翻耕的土地完全符合袁老的技术要求。那些畦宽约1.5米、间距约20厘米的地垄像一组组平行线,绕着山坡地势向无处曲折延伸。在阳光下闪耀着美丽的点点光华,细碎而璀璨,好运是因为泥土里有许多细小玻璃珠的缘故。
第三天,许多区域已经种上了经过消毒的土豆种块,但那些梯田现在看起来,与未播种时没有什么区别。农场控制中心派出了一种雾灌机器人,那是一种长约15米、宽约8米的的无人飞行器,机腹里运载着添加了肥料液的水,对每一个种块进行精确喷灌。那一小股水雾足以滋润土豆种块,但绝对不会浪费。我其实不太清楚那些雾灌机器是是如何分辨出哪里土豆种块的,那都是小龙主持设计的。小龙的强大功能让袁老叹为观止。但显然,小龙能做的远不止于此。
播种后第15天,我到外面视察时发现已经有零星的种块冒芽了。等到了第20天时,土豆种块已经基本出齐芽儿了。那翠绿娇嫩的小叶子在人造风中轻轻摇曳,让人分外怜爱。
这几天,袁老都一直在育种中心里忙碌着,没有时间出来视察,但我实在是按捺不住好奇心,邀了土星环与水晶出来看了又看,天天看,每次在几乎一成不变的泥土里发现新的芽儿,都会让我们激动得欢呼雀跃。
“好看吗?”我蹲在地垄旁边,一边轻轻抚摸着土豆叶子,一边问随行的土星环和水晶。
“太好看了,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活的植物。现在我才知道,生命真是太奇妙了,一块小小的、薄薄的茎块,一些泥土、喷几次雾水,它们便齐唰唰地长得这么高了,好神奇哦。”土星环用它的吸盘手轻轻地摆弄着土豆的叶片说。
“首脑你说,这算不算是一种组合呢?”水晶问,“就像由零件组合成机械那样。”
“你为何这样说?”我问。
“你看,这些土里原本是没有土豆苗的,土豆种块埋进土里,灌溉了一些雾水之后,种块里仿佛就激活了一种微小的机器人,将泥土里的营养搬运到土豆种块里面,然后慢慢地、一天天地越积越多,最终便组成了土豆的嫩芽、叶子,它们继续搬运养料,组合而成的土豆苗便越高大了。不是这样的吗?”水晶认真地说。
“我觉得是这样的。”我想了半晌,找不出地话中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便点了点头。
“那,为何我们不干脆让微型机器人直接将泥土里的养料直接组合成我们需要的粮食?那便省了许多麻烦和时间。”水晶高兴地说。它显然觉得自己给首脑提了一个绝妙的好建议,正等着我表扬它呢。
“啊,你这个想法很有创意。”我对它竖起了大拇指,说,“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你要知道,每一种生命里面,隐藏着的秘密都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用一辈子,甚至亿万年时间,可能也是仅能知其一二而已。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本领,是其它东西无法代替的。我只能这样说了,你要再深究的话,我也没法回答你。你这么好学,等袁老有空了,你可以去请教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