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繁华,却也一点都不寒酸。
乌尔城里有的这里都有,乌尔城的商号和店铺大多在这里都有分号,这里就像是一个缩小版的乌尔城。
乌尔城的繁华得利于它重要的位置,而聊城的繁华得利于它温暖的环境。那些驻守乌尔城以及更西一点的官员,在离职后除一部分返回中原老家外,大多都会选择聊城居住。
富户商贾在这里也都有落脚的地方,甚至吸引了很多西域胡人来这里定居。
繁华的地方都有银号,像聊城这样居住的都是些非富即贵,本应更多,但实际上聊城的银号却少的可怜。
十几年前聊城还是有很多银号的,最大的一家叫“孙家钱庄”。
孙家钱庄的庄主孙伯明本是乌尔城的大户,有好几家酒楼。后来不知因何原因转让了酒楼,来聊城开起了钱庄。
从乌尔城搬来的人大半都认识孙伯明,信得过他,所以孙家钱庄就越做越大了。
不曾想孙家钱庄一夜之间烧成灰烬,孙府上下死伤殆尽。
官府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让那些在这存钱的人欲哭无泪。
后来这些人就不在钱庄存钱了,都放在自己家里。但这其中许多人又与乌尔城有很多亲戚、生意往来,总不能天天守在家里不出门。
如何才能确保安全一些呢?大家一商议,既然官府没办法,我们就自己来吧。
于是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就号召大家出钱出力,修缮城池、维护治安。其中自然有几个从军队里出来的,就又暗自组建了一个“清风堂”的组织,招募本地青壮男子,互保安全。
十几年来时修时停,好在总有人坚持,竟把聊城修成现在这般固若金汤。
聊城人很是自豪,认为自己是西北最安全地带。
“清风堂”虽然几易其主,但也发展壮大,现在已是聊城最大帮派,神捕白锦曾经就是“清风堂”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