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和女人讲逻辑。
魏申一开始以为韩梅是着急兵法写不完整而焦虑,但是我们都知道,女人生气也都是为什么不说什么的。
就好比孩子哭了,问他问什么哭,孩子说肚子疼。那好了,让他吃点药吧,孩子就会说“不”;给他买个玩具吧,孩子仍然说“不”;直到说要不买个冰淇淋吧。孩子说“行”。
所以最后魏申也没有弄明白究竟是问什么?反正就是再回来变着法的哄呗。
······
最后,当《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摆放在魏惠王案上时,魏惠王真心很吃惊。觉得这真是一个提高魏国国运的至宝。
不得不说,在韩梅的教导下,魏申的情商真的提高了很多。
因为在《三十六计》这部书的序中,魏申还提到了不少人。提道本书在编写中得到公子昂、庞涓、龙贾等将军的倾力支持,再次一并感谢。
魏惠王召集军中将领来宫,分发兵法并加以强调。
两部兵法乃是军中绝密,只限军中重要将领观阅。即使是家中子弟,达不到级别也不得透露。
低级军官获得一定军功后,方可阅读。
魏惠王相信,有了这两部兵法,魏国军队的整体实力会提高一大截。俗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两部兵法是培养大将的绝世秘笈呀。”
再一个,魏国的将领依靠魏武卒的绝对实力,习惯于正面硬钢,随着各国都在进行的军队革新,也迫切需要智慧型将领。
须知,骁勇善战不同于智勇双全,心狠手辣更不同于足智多谋。
可以说说,这两部兵法,《孙子兵法》侧重军事理论,《三十六计》则重在实战中的策略,两部书相辅相成,是当今魏国将军最佳的培训教材。
魏申相信,有了这两部兵法,魏国的军事实力一定会获得长足发展。
应该考虑魏国发展的另一个桎梏,那就是人才的流失。
这个时代孙膑消失后,鬼谷子的另外两个杰出的弟子就要登上历史舞台了。
那就是苏秦和张仪了。
世人皆知鬼谷子门下,庞涓和孙膑是塑料兄弟,只有苏秦张仪才是真性情。
其实不然。庞涓和孙膑本来各为其主,而苏秦和张仪也不是同时代的人。
真实情况是这样的,苏秦(?—前284年),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人,魏国贵族后裔。两人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但是活跃的时代相差几十年,张仪叱咤风云之时,苏秦还没有步入政坛。
······
魏申此刻琢磨的就是张仪。
这是魏国的人才,一定要留在魏国。
正在思索时,门下侍从来报,说有了张仪的消息了。
魏申赶紧让人进来禀报。可是听完汇报后,魏申的满腔欢喜顿时化作了雨。
原来,张仪离开鬼谷子回到魏国后,因为家里穷,曾经也想自荐于魏惠王,但是无人引荐,也没有其他门路,就在魏申带兵去河西之时,离开魏国,前往楚国去了。大约已经走了2个多月了。
于是魏申马上派人前往楚国郢都,前去寻找张仪,并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带回。
话说张仪自从离开魏国,风尘仆仆地到了楚国。
张仪首先想去求见楚王,结果境遇竟然和魏国一模一样,楚王根本没有接见他。几次三番,都没有成功,只得灰溜溜地回到客栈。眼看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就要见底了,张仪忽然看到楚国令尹昭阳招收门客,于是张仪便前往令尹昭阳门下,做了门客。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着,张仪在默默地等待机会,寻找出头之日。
这一天,令尹昭阳在家大摆筵席,宴请宾客。
由于令尹昭阳位高权重,来客盈门,加上府里众多的门客,真是人来人往,好一场狂欢的盛宴。
令尹府中建有一座高楼,这里也是宴会的中心。在悠悠的奏乐中,坐在高楼里的客人都喝嗨了。
于是,一位客人问道:“听闻令尹大人有一件稀世珍宝,叫做和氏璧,是无价的无瑕美玉,可不可以让大伙儿开开眼呀?”
昭阳这时也喝的上了头,于是命人去宝库取来一个精美的宝椟。昭阳从怀内取出钥匙,打开宝椟,只见里面是一层锦缎,打开锦缎后,又是一层,一连打开三层,那玉光闪烁,晶莹剔透的绝世宝玉——和氏璧,终于显在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