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魏世家 > 第39章 大生产运动

第39章 大生产运动

不是一个体量,就不能称之为对手。

楚威王决定攻打越国后,越王无疆的命运就已经确定。

当诸侯忙于争霸的同时,魏国在干什么那?

用魏申的话来说,魏国现在开展的是“大生产运动”。

当诸侯陆续开始称王,就好比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毫不夸张的说,战国时期的秩序大乱,就是源于魏国和齐国的徐州相王。

在此之前,虽然说周王这个大哥作为天下共主,影响了是越来越小,但是在春秋时期和战国初期,还是比较讲究礼仪规范的,起码诸侯名号不能僭越。

春秋出现五霸,但秩序没有混乱,就连楚国称王也是因为与周实在无法相容才自立为王。

而齐魏称王意味着什么?

“王”这个称号,过去只属于周王,属于大哥,王就是诸侯的领头人。随着到了战国时期,这个天下共主的权力越来越弱,但大家都不去僭越,就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

而齐魏相王彻底打破了桎梏,打破了诸侯精神上的这道枷锁。

齐国和魏国都要比周王这个大哥强大不知道多少倍,凭什么不能做大哥。

于是大家不在小心谨慎,不在遵循规矩。

你能做大哥,我为什么不可以了呢?

于是大家纷纷称王,开始放飞自我。

造成这一切的源头,就是魏国的相国惠施,就是惠施首先提出的齐魏相王。

······

看到秦国、齐国、楚国、越国等称王的诸侯陷入混战,魏国君臣终于明白了魏申提出的口号的真谛了。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句话让魏国战略收缩的同时,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于是,魏申上书,提出大生产运动。

魏申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其实就是仿照抗日战争期间,在敌后根据地发动的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

魏申提出,在魏国境内以大力开展农业生产为主,畜牧业、手工业、工业和商业为辅,不仅普通国人参加,军队也要参加,逐步达到粮食充分保障,钢铁产量倍增,诸侯间贸易流畅,军工业发达和领先的目标。

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以及商业和物流,自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魏申专注的是钢铁生产和军工技术。

说起战国时代的钢铁产量,简直是少的可怜。

从古至今,钢铁都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还不太成熟,在军队中装备还基本上是青铜材料的武器,包括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等等,另外还有许多木材和竹材制作的长杆兵器和弓箭。

无论青铜还是铁,在各国都是严格管理的战略物资。

铜作为一种比较贵重的金属,更多的使用在礼器上。冶铁技术的出现,军队中业开始出现铁制兵器。但是由于这个时代的冶铁技术落后,铁的质量比较差。这是因为此时使用的是叫做“块炼法”的冶铁技术,炼铁时使用的燃料还是木炭,因为木炭的热量少,缺乏鼓风设施,就不会有高的炉温,达不到铁的熔炼温度,导致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称为“块炼铁”。这种铁不仅冶炼费时费料,成品的质地也比较软,含有较多的杂质,还需要经过铁匠反复锻打才可以成为熟铁。

魏申拥有超过千年的知识,尽可能的利用魏国所有的条件来改进了冶铁技术。

首先,魏申派人大量开采平顶山的优质煤炭,由按照记忆修建了炼钢高炉,还工匠一起改进了鼓风机,经过反复试验,不仅提高了熟铁的产量,还生产出了钢。有了钢,新式武器就有了材料。

另外,由于钢铁技术还达不到制作炮管的程度,魏申还专门让军中工匠开始铸造铜炮,尝试把黑火药引进军中。

对于火药的研制和使用,魏申只派人很少一队人来研制,作为绝密中的绝密。

和魏国大生产运动同时进行的,是魏国的文化运动。

齐国在齐桓公田午时期,就开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同时也是齐国王室的政府智库。

稷下学宫虽然是官府举办,但是却是由私人来主持。这种特殊的形式造就了它学术的自由可开放。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经典的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

稷下学宫的鼎盛时期,几乎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如儒家的孟子、荀子,法家的申子(申不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