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魏世家 > 第43章 楚威王灭越

第43章 楚威王灭越

魏申带来人们参观大梁学宫的目的就是希望留下几个人来,哪怕是一个也行。

这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战国时代是一个人才大流动的时代。这些人才有的为了功名富贵,有的为了复仇雪恨,奔走于列国之间,朝秦暮楚,国家的归属感并不强烈。

再一个就是历史上,孟子就曾在大梁待过一段时间。《孟子》中就有《孟子见梁惠王》的章节,写得就是孟子的政治主张在齐国得不到推行,来到魏国游说魏惠王的故事。因为魏国都城是大梁,所以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

而历史上淳于髡也有在魏国做官的记载,所以这两个人留下的概率是极大的。

魏申在旁边观察着众人的反应,担心时机稍纵即逝,便果断走上前来,对着大家伙躬身施礼到:“魏国开设大梁学宫,为国家招贤纳士,也愿意为有志之士提供一个施展生平抱负的平台,我在这里代表魏王邀请大家加入大梁学宫,请诸君三思。”

魏申可不是一般的人,首先他是魏国的太子,是国家的接班人。其次,魏申是一个经受了战场考验的太子,这就提高了魏申的含金量。

眼下的魏惠王雄才大略,而接班人太子魏申也是年轻有为,这就为跟随者的荣华富贵提供了一个保障。

第三个原因,就是大家看到,这大梁学宫,还真是一个做学问的好地方。优越的环境,超前的设备,瞩目的远景,都吸引着每一个人。

所以,还真的有人动摇了。

这时,有人看出不对劲儿来了,这时态的发展不对呀,齐国使团的初衷不是这个呀,怎么跑偏了。于是这个人马上站了出来。

这个人就是田骈,齐国临淄稷下道家学派的中坚人物,此时的“稷下先生”之一。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与田齐宗室出于同姓。

作为宗室田氏,自然以维护齐国利益为首位,所以他站出来,立刻对齐国稷下学宫的众人说道:“诸君深受齐王厚待,作为‘稷下先生’,此行到魏国目的是学术交流,其他的就不用想了。”

魏申和张仪自然也知道事情欲速则不达,所以也没有坚持。

······

又过了两天,田骈便来寻找张仪,提出要结束这次魏国之行,返回齐国。

张仪知道,这田骈是真的担心了。

因为就在昨天晚上,张仪亲自拜访了淳于髡等人,并真诚的代表太子魏申做了邀请,而且颇有成效。

张仪笑着说道:“两国文化交流渐入佳境,大家颇有收获,怎么就要回去呢?一定要多些日子才行呀。”

田骈稍微有些僵硬的笑着,说道:“来的日子也不短了,我们的收获也很多。该回去了。另外,我代表齐国邀请大梁学宫的先生去齐国交流。”

张仪心里明白事情的真像,也就没有再多说。

······

终于,齐国稷下学宫的交流团离开大梁,踏上了返回临淄的归途。

只是,来的时候意气风发,只想着以齐国稷下学宫雄厚的文化底蕴,来摩擦魏国文化沙漠中的嫩芽。

可谁料想,那小小的嫩芽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不仅没有践踏在脚下,反而碰了一头包。

返回临淄的队伍中,还真的少了一个人,虽然只是一个人,分量却不小。

留在魏国的正是孟轲,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而淳于髡没有留下来,他在齐国还有家室,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是却对魏申表示,魏国之行给他留下了极其愉快而深刻的记忆,他有机会一定会再次来到大梁,和大家相会。

但就是只有一个孟轲,也足以让魏申高兴了。

和魏申一样高兴的还有张仪,孟子留下了,自己就可以辞去大梁学宫祭酒的职位了,可以专心去更大的历史舞台挥洒自己的才智了。

孟子留下来了,还真不是一个人,因为他有众多的弟子和追随者,包括万章、公孙丑、乐正子(乐正克)、公都子等人。孟子的弟子们也都是有着真才实学的人,在人才极度缺乏的战国时代,这些人本身就是一座座宝库,在学宫可以做为优质师资,在朝中可以做官理政,这才是魏申高兴的真正所在。

当魏申再次提出由孟子担任大梁学宫的祭酒时,孟子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万章、公孙丑等人也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也参观了大梁学宫,也被大梁学宫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越的学习条件所吸引,尤其是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大杀器,对每一个读书人都是致命的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