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的建立,对张仪、公孙衍等大佬的刺激无疑是巨大的。
尤其是张仪,他最明白魏申的雄心,也清楚的知道魏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还有那些远超其他诸侯的技术。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这句话不仅仅是个梦想,而是就在不远的前方。
要想把画像挂进凌烟阁,就必须有拿的出手的功绩,人家公孙衍一到魏国,就发动了联合齐国攻打赵国的军事行动,还取得了胜利。
张仪深深感受到了来自心底压力。
这一天,早朝后,张仪没有走,他要单独和魏申商议国事,有关魏国的长远规划,也算张仪苦心研究度过无数不眠之夜思虑出来的成果。
等张仪走进魏申的御书房,魏申已经等在那里了。
说实话,魏申对魏国如今的发展是比较满意的。
这是个充满战争的时代,但是魏国内部却是一个相对和平的国家,因此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工业建设,还有商业流通都走上了快车道。
尤其是商业领域,在魏申的大力支持下,取得惊人的发展。
这一点,许多人都不理解,在重农抑商的时代,魏国却大力发展商业,就连智慧如张仪这样的人最后才反应过来。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当魏申把后世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给张仪普及的时候,张仪马上就感受到了其中的重要意义。商品流通不仅仅是一个消费的过程,更在于商业活动对劳动力人口的吸附作用。
这个时代,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
商业发展离不开制造业,而现在魏国的制造业可以说是站在了这个时代的顶峰。无论是造纸术、印刷术、钢铁冶炼,农产品和军工产品的制造等等,每天都给魏国带来大量的财富。
魏申还给张仪普及了什么叫做商业战争,包括货币战争。
张仪的才华真不愧是远超这个时代的奇人,魏申的话一讲完,他马上就明白了。
明白的结果就是他越来越佩服这个年轻的大王,同时对魏国和魏申的忠诚也与日俱增。
张仪面见魏申后,两人开始商议魏国的发展大计。
说起来魏国真的是最应该统一六国的诸侯,魏申在心中不免微微叹息。
魏国之所以在战国初期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就在于魏国一开始就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
魏文侯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进行改革的君主,魏国的李悝变法其实就是其他所有诸侯改革变法的蓝本。
魏国是第一个废除奴隶制和井田制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实行法治的国家,另外大家都熟知的郡县制,也是在魏文侯时期提出来的,还有就是魏国施行了正规军制度“魏武卒”制度。
看看这些变法,又有哪一样比秦国晚呢?
魏申想到这里,一边和张仪说着话,一边想起了诸葛亮的《出师表》。文中有一句话是“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魏申觉得自己该把这句话换做“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武、惠也。”。
是呀,魏武侯和魏惠王这两代魏国君主,看似都兢兢业业,魏国操劳,但是都把魏国带上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让魏国一点一点的从战国初期的顶级强国退化成为一个二流诸侯。
先说魏武侯吧,谥号为“武”,一生致力于魏国的开疆扩土,地盘倒是打下了不少,可是却把周围的诸侯得罪了一个遍。魏武侯过于相信自己的实力,妄想凭一国之力称霸于中原,一点也不注意结盟,结果反而结仇于诸侯。
不过魏申觉得魏武侯最大的失误还在于“任人唯亲”反面,用人完全摈弃了魏文侯时期的“唯才是举”,反而注重门第。尤其喜欢任用贵族出身的人才,结果就是导致大量人才外流。在这一点上面魏惠王也有这个毛病,以至于先是把吴起推向楚国,后来又把商鞅推向秦国。
魏申现在的心情终于敞亮了,因为张仪这次来提出的国策就是他最成功的策略。
“远交近攻”,这是张仪现在为魏国下一步发展制定的战略国策。
要说这个策略的施行,魏国要比历史上的秦国有条件多了。
你想呀,春秋时期,秦穆公为什么没有成为霸主,还不是晋国这座大山挡住了。战国时代,秦国为什么要多次发动河西之战,因为他要想进军中原,就得从魏国或者韩国这里过。
所以秦国的地理位置真的不是太好。
而魏国则是处在真正的中原之地,也是四战之地,四周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