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擅长什么?”
“启禀陛下,婢子擅长诵经。”白瑞莲轻声说道。
“哦?诵经?静一静。”
白瑞莲的话勾起了朱慈烺的好奇心,活了这么长时间,他还没有听过有人擅长诵经的。
朱慈烺一挥手,刚才还莺莺燕燕叽叽喳喳的乾清宫立刻安静下来。
“诵经吧!”
朱慈烺说道。
“那婢子就为陛下诵一段《大明咒经》,祝陛下旗开得胜,江山永固。”
白瑞莲福了福,开始轻声诵唱:“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
伴随着白瑞莲的诵经声,朱慈烺的身心彻底放松下来,整个人进入一种似睡非睡的状态。
其他几个秀女的状态也都差不多。
噌!
一声宝剑出鞘的声音传来,瞬间将所有人惊醒。
乾清宫中,聂隐娘拔剑出鞘,站在中心部。
“隐娘,怎么了?”朱慈烺问道。
“启禀陛下,婢子看见诸位秀女各展绝技,一时忍不住手痒,想向万岁爷展示一下剑舞之术。”聂隐娘拱手说道。
“既然如此,你们都退下吧。朕要灯下看剑舞。”
朱慈烺对秀女们招了招手。
这群秀女立刻退了下去,只有沐剑屏路过聂隐娘的时候翻了一记白眼,责怪她耽误了自己的好事。
“隐娘,怎么回事?”
朱慈烺问道。
他知道,刚才聂隐娘拔剑出鞘,绝不是要表演剑舞这么简单。
“启禀陛下,刚才婢子感觉到了一股若有若无的杀意。为了防止陛下受惊,所以婢子特意拔剑出鞘来警醒凶手。”
“越女,你感觉到了吗?”
朱慈烺问了一声。
越女手握宝剑,凭空出现。
原来朱慈烺身边始终有聂隐娘和越女二人一明一暗负责保护。
“启禀陛下,婢子也感觉到了。只不过婢子处于暗处,所以只能让隐娘来出声提醒。婢子失职,还望陛下责罚。”
越女跪在地上请罪道。
“有趣!居然有人在朕的寝宫中想行刺于朕?真是好大的胆子!”
朱慈烺冷冷说道,一股莫名的杀意瞬间弥漫了整个乾清宫。
“婢子失职,请陛下赎罪!”
就连其名字都是洪武大帝御赐!
执政的李氏王朝时时刻刻以“小九州”自居,视大明为炎夏上国,君父之邦。
每年不仅要向东虏提供大量的兵器钱粮,李氏王朝的火铳兵也必须跟随东虏大军作战。
不过李氏王朝汉化已深,即使已经向东虏俯首称臣,境内仍然居住着不少来不及退回大明的汉人百姓。
这些人即使生在异国,也坚持穿汉服、遵汉俗、说汉话、习汉字,并没有因为生在敌国而有丝毫懈怠。
“《示儿》,唐,陆游!”
京畿道仁川一处隐蔽的山村私塾里,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夫子正在教一群七八岁的顽童识文念字。
老夫子读一句,下面的顽童就跟着读一句。
夫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幼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看着眼前这帮摇头晃脑,振振有词的顽童,老夫子十分欣慰的摸了摸胡须。
这批幼童都是在鞑虏入侵李氏王朝之后在本地出生的,这么大了,还没返回一回大明故土。
东虏把控李氏王朝以后,就开始彻底清除大明和汉家文明在这里的影响。
不仅杀死了绝大多数亲近大明的大佬人物,还在民间禁止说汉语、写汉字、穿汉服、遵汉俗。
为了这个,鞑虏还和李氏王朝的走狗发明了一种好像灵画符一样的文字,来取代流传了千年的汉字。
像老夫子和幼童这些大明遗民,更是东虏和现任李氏王朝的监视重点。
一旦发现他们学习和传播汉家文明,立刻严惩不贷,妄图把他们变成亡国奴。
好在在夫子这些人的努力下,汉家文明还是在这些幼童中传承下来。
这让夫子老怀大慰。
“夫子,夫子!大明很好吗?和这里比呢?”
一个幼童好奇地问道。
“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