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那木盒打开,内臣弓着腰,小心翼翼的将里面的密函取出,举过头顶:“君上。”
“念吧。”见此情形秦孝公只是挥了挥手示意。
“是。”
应过之后,内臣便站直了身子将手中的密函打开,朗声读了起来:“因暴魏不尊礼数,先有称王独道之实,后又倚强凌弱,视卫国为属。今卫公请援,楚王愿以天下大意之名,出兵助卫,忘列国诸侯能以正义匡扶天下。
另,楚国以与卫国就用兵事宜结盟,工图大业。”
朗朗的声音传遍了大殿的每一个角落,经过这封闭空间的一次回荡,更是让每个朝臣都记在了心里。
“哼哼!”不多时,主位上的秦孝公便猛地笑了出来,“诸位爱卿,对此事如何看,都说说吧。”
“回君上,”见许久无人应声,群臣中,位列五大夫的樗里疾便第一个站了出来,“臣以为,楚国自百年前就以自称为王,与周分庭抗礼。如今口口声声,声张天下大义,就臣看来,楚国对卫,地垂涎已久,其意应是想趁机将弱卫从魏国分离出来,结盟不过是日后更好入口啊。”
“嗯。”闻言秦孝公只是微微点头,但他的脸上却是看不出是否满意,“爱卿的意思是,楚国欲趁机吞并卫国,此事当不假才对!不知其余爱卿,可有其它的看法?”
话落,那目光朝着整个朝堂上巡视了一圈。
相对于魏国朝堂上的一片混乱。秦国的朝堂却是更加的容易分辨。
分明的两派,一派是以秦氏宗族之人为主的守旧派,他们之中大多说不支持商鞅变法,以其法过于苛刻、严厉、残酷而反对新法的建立。
另外一派则是商鞅为主的新法派,这其中更是脱颖而出了很多的能才,也是如今秦国朝堂上的重要力量。
商鞅的才能自不必多说,除了变法之外,此人对治国治民,以及带兵打仗都有自己的才能。
另外还有上大夫景坚,五大夫樗里疾,车英、司马错等等一些人物。
虽然两派在朝堂上分明,很容易理解,可是秦国朝堂上的能人却远非魏国可比。这也是秦国为什么能够从三流战力一跃成为天下强国的主要原因。
随着秦孝公的目光扫过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孔。
车英又在此时拱手站了出来,行礼之后,车英朗声禀道:“回君上。臣以为,楚国之意,或许不仅仅是为了卫,卫国虽然也是不小的肥肉。但臣以为,楚王此举,主要目的在于北上,楚国早已自立为王,与周天子分庭抗礼。这些年来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攻伐,可其心却是时刻惦记着中原列国的动向。所以臣以为,楚王最主要的还是想要以卫国作为北上的一个借口,此事已经宣告天下,到时魏国或不会坐视不理,魏军出征弱卫,楚国或趁机,以协助的名义出兵卫国,从而震慑中原列国。”
“两位大人方才所说,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就在这个时候,站在另外一队,当初被刑过鼻子的赢虔出列拱手,嗡嗡说道:“这些年来楚王都不曾动过兵戈,二位大人仅以此事断定楚王就是为了挥师北上,岂不是草率了些?”
此时此刻,殿中除了争吵的双方便没有一人窃窃私语。
几乎每次朝堂议事,这两派人物都会争上几句。商鞅的变法已经在秦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秦孝公更是对商鞅视为知己。
所以新法一派在这朝堂上的地位绝对不低,而且往往在朝堂上有了冲突。秦孝公都会私下与商鞅商议。
再不然,一些重要的事情根本就不会放在朝堂上,直接由秦孝公与商鞅定夺最终的结果。
但对于这种已经到了朝堂上的事情,之所以保留老一派的发言权,实际上是碍于太后的面子,毕竟这些人都是赢氏一族的子孙。
对于秦孝公重用商鞅这个外人的事情,秦国太后很是不喜。虽然大权在秦孝公的手上。
但毕竟身为人子,有些事情终究要考虑一下太后的感受。
此时此刻,朝堂上的气氛又一次紧绷了起来。无关的人员只是低着头,垂着双手静静聆听。
新旧两派之人则你一言我一语,各执己见。
但这整个过程,作为如今秦国朝堂上最有发言权的商鞅,却是迟迟不做出回答。
……
与秦国朝堂上争吵的同时。
韩国郑城。
同样是一份楚国送来的密函被放在了太子韩康的面前。
上面的内容其实与送往秦国的那份一样。只不过,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