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在变动,可大体呢?
魏齐相王了。如果商鞅所言是真的,楚王正在调集大军,准备功齐。历史上,楚王怒而功齐,只因为齐国也称王了。
自己也正想齐国与楚国咬起来,反正损耗的是那两国的国力。
魏国呢?魏惠王下台了!本应该死去的魏申没死。提前继承了王位。
商鞅忽悠魏惠王的桥段成了如今忽悠魏申的桥段了?
那接下来,河西的事呢?自己不会是公子卬那么蠢,不会对秦国掉以轻心。可是君王已经向着秦国了。自己主张亲齐,抗秦惹来君王的愤怒!
历史真的变了吗?吴铭这时候才开始扪心自问。以往的自己,是不是太天真了?
目光再次看向魏王。此时的魏王显然是听进去了,只见其微微闭目,面带沉思。
不一会,果听魏王言道:“秦使所言不虚,想我魏国,若六万武卒在世,一十二万大军尚在,何惧四方诸侯——”
“魏王英明——”商鞅适时拱手,赞不绝口。
此时魏王感由心生,也不曾理会商鞅的阿谀奉承。但心里却在想着什么。
吴铭见状,当即脸色一沉,知道又要出事!但吴铭也知道,魏王已经被商鞅打动,此时劝说其莫要听从商鞅之言,只怕是没有一丝的效果。毕竟昏君大于明主!有时候你告诉了其对方历史的走向,其依旧不会相信。
而且,吴铭不知道的是,魏申在齐国受到非人的待遇,对齐国有一种又恨,又畏惧的心理,但在他而言,绝对不会亲齐。这也是为何魏申考虑结盟秦国,而不考虑齐国的原因。
然吴铭却不清楚这其中的原委。但他看的出,魏申对齐王没有好感,对秦国确是不拒绝。
如此,再谈亲齐的厉害关系只怕为没有用。所以吴铭只能退而求其次。急切的道:“君上,秦国之诚意几何,当由秦国自定,若合了君上心意,方才能够结盟。若不合君上心意,则说明,秦国之诚意远远不够——”
事情进行到这个地步,整个大殿中已经是寂静万分,除了吴铭、魏王、商鞅三人之外,其余的臣子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一个个如同木偶。
魏王一道淡淡的双眉映着水滴的滴漏声,有节奏的舒缓皱起,却好一会都不说话,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商鞅见状又是一笑,拱手,淡淡说道:“魏王容禀,鞅以为,两国结盟应当坦诚相待!若今后诸事都这般猜疑,岂不坏了两国大事?故而,鞅斗胆,请魏王说出此诚意。魏王以为如何?”
“嗯,此言甚好!甚好——”这一刻,魏王真的是动了心,看着商鞅的目光也已经截然不同。
“君上——”吴铭在此时赶忙拱手,欲强加阻止,可是不想跟本没有阻止的机会。
魏王只看着商鞅,朗声打断了他的话:“若秦使能说服秦王,将河西以东,接连接连临晋关的三城十二邑归还魏国,便足已看出秦王只诚意!秦乃大国,当有大国之风,此些城邑想来与秦而言并非不可?”
三城十二邑!河西整整七百里,大小城池不下三十!这魏王未免太客气了!
秦魏河西大战,哪一战不是两国死拼,流血不计其数,伤亡不计其数。当今魏王确是为了三城十二邑就与世仇秦国结盟!这话若是传出去,魏国颜面何存?
虽然河西本位秦封地。可自白起攻陷河西以来,大大小小不下六十次战争,最终河西都在魏国的掌控下过了近百年。
列国也早已经河西视为魏地,如今却好,魏国国君,竟然答应以区区三城十二之地与秦重修旧好!
自己尽心策划的亲齐大局,改革军制,强大魏国兵卒的事情,最后确是被魏王一句话,全部打破!所有的一切都散乱了去——
吴铭在心里暗自冷笑,怪不得,魏国会从第一强国,震慑中原数十载的第一强国位置上跌落谷底。有此君王,又有此等朝臣!
此刻,吴铭下意识的将目光扫向了,低头不再发一言的陈珍身上。
“魏王英明,鞅必当全力促成此事——”商鞅当即又跪地叩首,一副忠良死杰的模样。若是此人间魏,还真难以轻易看出破绽。
而魏王,确是对吴铭的话语置之不理,当做没有听见。其余群臣半句话不敢说。
事情到了这一步,还有必要说下去?是否注定了的就真的无法改变?这一刻吴铭在想。
商鞅离去的第二天朝会,楚国传令天下,封靳尚为大将军,昭阳为监军,发大军一十三万为卫公讨回公正,故此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