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帆主要是横帆和纵帆,横帆虽然受风效率低于中式的硬帆,但是优势是面积能够做得比硬帆大得多,桅杆可以更高。横帆不能逆风行走,要用纵帆。
从同样重同样面积的帆来说硬帆优势大,成本还低很多。不过软帆的船一般帆面积做得非常大,桅杆又高,抵消了这个优势。
使用了几千年的硬帆,突然被改成软帆了,这种冲击不是一般的大,在经过了激烈的争吵,特别是帆的选择上面,简直是争吵不休。
造船这玩意,是最无法取巧的,任何的取巧,带来的都是噩梦,大自然会证明你的船到底有多少,这些是一丝一毫的取巧的余地都没有的。
哪怕是赵信,他的胸中藏着无数21世纪,最顶尖的造船技术,也只能够从最基础开始,一点一滴的灌输,比如说,这个新的船,是目前造船工匠能够制作的最大。
使用了新式的钢龙骨的取代组合龙骨,强度更高,效果更好,水密藏的布置,还有一些铆钉和螺丝的布置,极大的节约了木料的使用,使用丝绸的软帆,也是一个创举的,在帆布没有发明之前,丝绸是最为适合软帆使用。
正是因为无法说服大匠,最终,是选择了妥协,没有激进的全部使用,四座船帆,只用了两座,剩下的两个硬帆,保证软帆没有效果的时候的合理使用。
新的船,就如同融合了各种技术的一个四不像,甚至是主导工匠,都没有这个信心,让这个船能够达到设计的效果。
铁龙骨暂且不说,工匠们虽然不知道这些龙骨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方法建造,可是质量摆在哪里,铁的笑过肯定要木头强很多。
可是软帆这玩意,就不明白了,在一些熟练操纵的水手,怎么也不明白这个软帆为什么会比硬帆效果好。
在物理学没有普及的时候,人们天然的认为,硬质的东西,可以拦住更多的风,而不会知道,软帆可以在同样的高度之下,获得更多的受力面积。
最终,在赵信的强硬之下,还是设立了两个软帆,可是两个硬帆和软帆的结合,让这一个船这么的不伦不类。
跟其他的东西,只要短时间制造出来,就可以判断出他的作用不同,船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出来的,甚至连做出来之后,也需要长时间的海试,找出他的有点和缺点之后的,才能够进行改进。
一个注定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技术发展,被赵信缩小到了现在的时间范围之中,几乎注定的,要付出很多。
一些变革太多的,不容易接受的,暂时就没有使用,比如说尖型船底,不过赵信也有准备,在最大的800料的船开工兴建了之后,他挑出了另外的两组人,开始尝试着类似的船的建造,因为技术的关系,他们不可能建造800料的,开工的都是80到120料的船,这些船,放在河船上面,还是可以的,可是在海船上面,就真的是小了,蚊子船都不为过。
技术就是这样,如果是大部分都一致看好,那很容易实行,未知的,或者是开创性的方向,这需要验证,这些小船,就是一个验证的过程。
除了大规模的组织人手,进行各种分支的子系统的研究之外,就是为以后做出准备。
在第一个船还在兴建,没有下水之前,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船坞已经开始兴建了。
赵信对于未来,定位非常的准确,800料只是一个开始,中国式帆船,也不是最终的结果,最适合木质帆船系统的西班牙帆船和盖伦船,这会是整个定海军船舶发展的重点,那么稳步发展技术,将一步步的到来。
第一艘是800料,只要稍稍尝试,证明了各个子系统有用之后,融合其他的小型船只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把一切的技术都给吃透之后,就会立刻加码。
第二艘就会增加到2000料,这已经是整个中国比较主流的海船了,排水量达到700吨左右,就算是在西班牙帆船之中,也算是比较主流的类型了。
不过700吨左右的大帆船,或许在航海时代初期,算是比较强大的战舰,可是伴随着海军的发展,更加庞大的战舰层出不穷,到了19世纪中叶,当英国海上主权级出现的时候,确立6级战列舰的理论。
第一级的,是排水量在1500吨以上,拥有100门火炮,其中最少有一大部分,都是10寸口径主炮,这样的战舰才是赵信的终极目标。
所以第三艘3000料,最终会达到这个时代的巅峰的4000料。
这也是正在兴建的船坞的规模,当然了,这些在定海军,在这些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