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里左右,才会看到山海关前面竖起的高大建筑,可是就算是看到了,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是敌人。
开玩笑的,敌后作战,还是跑到敌后建设固定的防御工事,这就算是在几百年后的,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都很少,更别说北宋这个时代的,连上层指挥作战的将军,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更别说这些底层传讯的信使,他们之中,有一部分,连字都不认识。
宋军严格的按照纪律,全部都躲在了视线之外,棱堡独特的造型,让他们稍稍的趴下,就可以遮挡住自身,棱堡直上直下的结构,再加上内敛,一丝一毫的杀机都没有显现,辽骑居然没有停留,直接的冲过去。
在辽骑看来,这个似乎是四个建筑物,而在中间,没有什么遮挡,他们可以快速的通过。
实际上,就算是没有遮挡,四个棱堡也巧妙的布局的,要想通过这里,不是直接冲出去,而是需要绕行,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暴露在棱堡的攻击前面,更长的时间。
一方有心,一方无算,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必然的,甚至连有限的骑兵都没有动用,制动用了4个百人方阵,不足半盏茶的时间,一共9个信使,就被射杀在了棱堡之下。
清理战场,打扫痕迹,因为有侦查力量的存在,他们不担心,有辽骑跑到近处,只要把这里给清理一番,就又可以充当陷阱。
开张了之后,之后,陆陆续续的有辽骑过来,从下午到晚上,差不多干掉了四五十位,到了夜间,因为没有夜间成像和夜视镜,没办法看远,而且禁军他们也不是丁海军,他们夜盲症的比例还是有的,还不少,所以,就没有再动手。
不过,在关卡之间的通道上面,他们还是布置了一些陷阱,铁丝网之类,还真别说,真的起到了作用,第二天,他们在陷阱和铁丝网上,找到了8具尸体,活捉了4个。
山海关,这是从折津府到中京最近的路之一,所以派出来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从这里经过,也有从另外的两个地方经过的,可是无一例外,全部都被干掉,派出去的100个信使,没有一个通过了关卡,几乎都被干掉了,只剩下几个漏网之鱼。
他们是幸运的看到了,那些通过的人,最终的惨状,犹豫之后,就退了回来,不选择关卡通过,而是选择了翻山。
山海关这里,在明朝时期,是最重要的关口,满清何等的强悍,在明朝九边颓废的时候,都只能够绕道关口,从山西入关,可想而知这里的防御强度。
再放弃了关口,选择爬山之后,他们也就没有了威胁了,单凭脚的话,绵绵的山脉,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
最终100位信使,抵达中京的,一共有5个人,可是最早的一个人,是在30天之后抵达中京的,他是很幸运,碰到了在部队服役的同乡,这才通过部队的渠道,逐级上报,并且获得了一匹马,其他的几个,倒霉一点的,被当做逃兵,被干掉了,还有一个,在三个月之后,这才抵达。
阻截了信息,代表着对于折津府的围困的实际上进行的,此时此刻,守卫在折津府的契丹贵族,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为了保险,派出的100多位信使,在山海关的附近,就被阻挡了,几乎没有越过的,他所希望的援军,最少在一个月之内,是不可能的。
折津府城下,守将远远看着,在距离折津府差不多3里的地方北宋兴建的大营,因为有了各种工具,还有水泥这样的存在,构筑大营的速度非常快,在基本的钢铁构成了大营的骨干之后,剩下的就是简单的填充。
而在下面,一条长长的地道也开始挖掘,3里虽然有些远,却比较的安全,最少说最初的时候,不必会被辽军发现。
此时此刻,还没有彻底的控制折津府,后续的兵力没有抵达,营垒也没有修建完成,一旦被发现,辽军甚至可以通过其他的城门,调动的骑兵过来进行破坏,那样会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守将也非常郁闷,底下的宋军明显是准备扎长庄,跟他打消耗战的,到底是什么,给宋军如此大的底气,为什么敢于在辽国腹地这么久,他们发疯了么?
以辽国对北宋的优势,哪怕对方宋军明显人多的前提下,守将都没有想过要走,折津府的城墙,还有辽军的战斗力,给了他底气。
只要守住了折津府,这一批宋军,就会成为他的战利品,守将如是的想。
一共分成了两个部分,在各种的机械的帮助下,用了一天半的时间,狄青完成了营垒的修筑,这完全是最高标准的营垒,或许唯一比不过的,就是棱堡了,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