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布置了如指掌,至于厦门的潮汐时间、各处的浅滩、暗流施琅也有胸有成竹。
在这次对郑成功的围剿上,黄梧和施琅倒是有不同的意见,黄梧偏向于缓攻,认为只要把大军驻扎在厦门对岸,就能威慑郑成功让他不敢带着主力远离根本——在黄梧看来,郑成功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威胁整个东南沿海,只要不然郑成功发挥出这个长处,那么郑成功就得呆在厦门这个弹丸之地和满清拼消耗——这胜负显然一目了然。
但黄梧的消耗战思路并不符合达素和施琅的愿望,达素麾下是禁旅八旗、绿营精锐和五省水师,这么豪华的阵容和强大的兵力,让达素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若是采用黄梧的消耗政策还不知道要和郑成功耗到什么时候去。施琅同样不同意这个意见,因为正是因为施琅支持主动进攻,才有机会执掌五省水师,若是黄梧的缓攻战略成立,那清廷就没有必要立刻授予施琅这样的大权了。
而且从兵力对比上看,郑成功的战船大约有五百五百艘,清军的水师拥有二比一的优势,而且清军的战舰都是从全国抽调来的大船,而郑成功大小都有,细算起来,清军的水师力量是郑成功的三倍以上——无论郑成功如何善于经营海贸,他一人之力还是难以与全国的造船能力相比。
从战术上看,郑成功不但需要与清军主力交战,还需要防备清军的四万披甲登陆,而反观清军一方,只要能让大批陆军完成登陆、或是水战击败郑军主力都可以宣告胜利——就算阻止了满清主力立刻登陆,只要让清军取得了厦门附近的完全制海权,郑成功也只有灭亡一途了。
因此施琅坚决主张立刻决战,立刻解决郑成功问题,施琅充满信心地对清廷和达素保证,凭借这样巨大的水师优势、再针对郑成功首尾难顾的弱点出击,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能取得全胜。然后五省水师东返,抹平舟山明军反抗势力也是易如反掌之事。
在达素的支持下,顺治朝廷否决了黄梧的缓攻战略,采用了施琅的急攻之策。
在邓名的前世,施琅一样是以三、四倍的水师力量发起了对郑成功的战略决战,同时进行登陆和海战,意图毕其功于一役,结果一战就败光了从山东到广东的全部清廷水师,使得满清数千里海岸线上都是有海无防。这也导致清廷对施琅彻底丧失了信心,此后再也不肯交给他任何兵权,直到得知施琅一手提拔的刘国轩得到郑明重用,执掌澎湖军务后,施琅才得脱离闲职,得到再次统领水师的机会。
第三十七节 立碑
泉州,征南大将军的行营内战将云集,达素本人高踞中央的首座,他的面前挂着一张巨大的厦门地图。站在这张地图盘的正是施琅,正代表主帅向在场的清军众将讲解本次进攻的具体的部署。
“海寇不服王化,袭扰东南,理应讨伐,上解圣天子之忧,下安沿海黎庶之苦。”施琅铿锵有力地开始了他的发言,首先是形势介绍:“郑逆去年窥视江宁,被梁提督打得溃不成军,手下悍将也有不少被活捉,后来虽然被郎贼放走了几个,但他的披甲损失过万。郑逆敢战的披甲党羽本来也就只有三万左右,江宁一战就去了他四成到一半,而且还是最凶悍的那一部分,就算这大半年来他训练新兵,战力也远不能同之前相比。而我军会聚南北精锐,更有禁旅八旗,还在梁提督去年手下的实力十倍之上。”
说实话,施琅也不明白郑成功的战斗力为何下降得这么快,和他以前在厦门时的印象完全不同,对此他和黄梧商议了几次,最后认为只能是郑成功刚愎自用、胡作非为,导致军队战斗力一落千丈。
“只要我军踏上厦门,郑逆便注定覆灭,这点想必郑逆也是心知肚明。郑逆凶顽,势必要孤注一掷,和王师在决战,因此大帅决定分兵三路,让郑逆首尾不能相顾。”施琅指点着地图,开始讲述各路清军的行动路线和目标,这套计划完全是出自他的设想,并得到了达素的首肯。
地图上的厦门岛,看上去有点像是个大头在上的鸭蛋,被大陆三面环绕,位于厦门东南方向的是小金门岛。达素的主力从泉州出发,通过小金门与北面大陆之间的海域进攻厦门东岸;两广水师和耿藩的部队会出现在小金门岛同西面大陆之间的海域上,攻击厦门岛南岸。这两路是此次清军攻击厦门的主力部队,而施琅设想的海战决战地点就在金门附近。
“郑逆很清楚无论大帅从泉州而来,一定会通过金门北部海域,既然登上厦门东岸他就会受到灭顶之灾,那么郑逆肯定会倾其所有前来堵截。当他与我军在金门北面对峙时,两广水师就会把耿藩的部队送上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