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师去外海自然最好;若是达素没有中计,那郑泰就继续养精蓄锐,等待午后的决战。
返回南山水营后,郑泰见清军水师头也不回地远去,就下令半数士兵登岸休息——尽管郑军水兵就是在船上呆很久也不会疲劳,但这是对体力没有必要的浪费,距离郑成功预订的决战时间还有三个时辰左右,郑泰让士兵们安心休息,继续为大战积攒体力。
清军的舰队没有收到任何阻碍,就靠近了厦门东岸,见到大海上空荡荡的,没有一条郑军的战舰,中军的施琅和前军的黄梧都有些惊疑不定。
“怪了,郑逆的水师哪里去了?”施琅忍不住又回头望向金门,心里升起一个疑问,自言自语道:“难道郑逆把水师藏在金门了吗?”
如果郑成功的水师从金门杀出来,那么就会出现在泉州水师的背后,从清军手中夺走水文的优势。施琅不能不对此进行防备,在他的建议下,达素命令泉州舰队一分为二,一部分停留在厦门东岸,一部分由黄梧带领着南下,形成犄角之势,这样若是郑成功突然向泉州水师背后扑过来的话,清军仍可以两面夹击他。
不过调整好阵型后,清军仍没有见到任何明军水师的影子,这让施琅心中的疑惑变得更重,甚至生出一个极端古怪的念头来:“难道郑成功是要放弃厦门逃走么?那他会去哪里?”
虽然心中十分疑惑,但清军也不能无所事事,随着达素一声令下,北方的清军就开始向厦门东岸发起登陆。登陆时清军十分谨慎,只是试探姓地派出了一些小船,而主要的精力仍用来警戒,提防时随时可能出现的明军水师。
进行试探登陆的的清军小船一直靠上岸边都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当第一批清军士兵跳下小船,踏上厦门的土地时,施琅仍在旗舰上左顾右盼。东面的金门海域一直没有明军的踪影,北面也没有什么异常,施琅对着高崎那边望了又望,总怀疑下一刻就会有大股的明军突然出现——如果郑成功的主力从这里绕过来,那高崎方向的奇袭就不可能成功了,不过只要判明了郑成功水师主力所在,施琅也就能彻底放下心来,这意味着其他方向就安全了,而且从西北方向攻来的郑成功逆流不说,还面向太阳,地理上的优势依旧在清军这一边。
可明军水师依旧没有出现,施琅又在旗舰的甲板上穿梭了几个来回,他看到清军步兵已经开始向陆地深处走去,但那该死的明军舰队还是不肯出现。
……
一早东岸的明军就望见了蔽海而来的清军舰队,当清军士兵开始登陆的时候,明军依旧隐藏在防线上不动,看着全身披挂的清军士兵拿着武器,从小船上走下来后,明军也没有对滩涂上的敌兵发起逆袭。这些清兵穿着沉重的盔甲,一步步从海岸边走向厦门腹地,但他们离开海岸里许后,一道栅栏组成的简易防御工事赫然出现在他们眼前。
冲着这些防御工事吆喝了几声后,领队的清军军官一声大吼,带头快步向栅栏冲了过去。一直等这些清军冲到距离栅栏二十步的时候,始终伏在背后的明军才站起身来,第一批出现在防御工事后的是手持弓箭明军,还有少量的火铳兵,他们仔细地瞄准着扑来的敌兵,向他们射出了一排火力。
郑军装备的火铳并不算很多,他们主要的远程武器依旧是弓箭,单论火器比例,甚至可能比弘光时期的江北军还要低。不过郑军的火器中并没有三眼、快枪等装备,全部都是鸟铳、或是从曰本购买的曰式铁炮。这些火器的射速远远低于三眼快枪,装填也要麻烦的多,不过更受重视破甲效果的郑成功的青睐。但由于训练麻烦,产量很低,所以郑军火器兵的比例也较低,哪怕是郑成功最倚重的铁人军,装备的也都是弓箭而不是火铳。
这次由于是乘船前来,所以清军都是披甲兵,弓箭只是干扰了一下清军的队形,而火铳则杀伤了一些冲在最前的敌兵。
射击完毕之后,火铳兵就退后装填,转由长枪兵上前。清军在这一轮中受到的损失也并不大,抱着对明军的轻视,他们毫不迟疑地冲到栅栏前,就开始尝试翻越栅栏,而明军长枪兵躲在后面,毫不犹豫地用枪去捅对面的敌人。带队的明军老兵并没有试图隔着栅栏就把敌人捅死,而是向攀爬的敌人腿部扎下,多半还以他们的小腿为目标,因为这里的防御更薄弱。
在老兵的身边还有一些郑军新的披甲兵,初次上阵的士兵有些紧张,虽然战前就有过交代,但他们见到敌人时还是本能地去捅对方的胸腹部,但老兵一边带头扎敌人的小腿,一边大声吆喝着,要新兵学着他们的样子去攻击敌兵无甲的部位。脑筋比较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