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伐清 > 第 558 章

第 558 章

,不过官场上能够看到的线索还是比流入民间的要多得多,尤其是总督衙门这种高级机构,对事态的严重程度还有有一点点了解的。

周培公打算在左右无人时,不经意、不小心地向邓名透露一些福建的真实情况,这样邓名就会拥有更好的谈判地位,如果邓名利用这点来谋取更多的好处的话,那就不是周培公谈判不利了。不过武昌的新协议,周培公依旧不会告诉邓名,因为那个协议对长官们的影响不大,反倒与武昌鹰派集团的利益息息相关。

与朴烦、于佑明他们签署玩协议后,周培公很快就立刻了武昌,当他离开时协议还没有开始执行,所以他并不知道,这个协议刚刚开始执行就遭遇到了一些麻烦。

拿到第一批试验姓的凭证后,武昌的鹰派就去交换明军的货物,其他土产都是由邓名留下的人在负责,属于官吏编制。对这些官吏来说,邓名的命令是唯一需要考虑的事,既然朴烦拥有定价权,那货物卖多少欠条和他们无关,拿凭证来就可以支取货物,他们已经没有责任问题了。

其他的货物都没有问题,但盐却无法用于佑明给的那种欠条凭证交易到,因为朴烦虽然有大部分货物的定价权,但是盐价他是管不到的,盐价是由盐商来定的。

在盐行的人眼里,这就是一下子让他们的售价变成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是他们绝对不能同意的,因此任凭朴烦好说歹说,这些盐商的手下就是不同意降价出售食盐。

正好卢欢押送着新一批川盐抵达武汉,现在成都的五大盐行对外已经形成攻守同盟,采用统一的价格和政策,然后平分利润。听说卢欢抵达后,朴烦和于佑明就赶紧跑去找他,希望他能出面修改对武昌的食盐价格,好让成都工业银行的凭据能够拥有更好的信用。

“我们当然不能降价。”得知对方的要求后,卢欢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我肯定不同意,就算我同意,其他四家也不会同意;不错,我有权修改程都府盐商联合会在武昌的政策,但肯定不能不经过他人同意就做出这么大的修改。”

于佑明指出,虽然售价下降了三分之一,但欠条的购买力也提高了,所以并没有亏。

但卢欢依旧不为所动:“欠条是不是能够兑换更多的银子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对我们来说银子没有用,这里每卖一百斤盐,我们就需要向刘知府缴纳一百元的赋税;每代售一百斤的淮盐,除了缴纳一百元元的税赋,还要再交给刘知府五十元的分成。我怎么可能降低售价到一百斤盐六十六元呢?那样每卖一百斤盐我们就要赔八十多!”

至于那部分可以不收欠条而是用银子来交换的盐,卢欢指出他也并没有从这个协议中得到任何好处:“与其辛苦地收你发的欠条凭据,我宁可直接收银子,提督和刘知府一样给我们盐商购买铁矿、船只的许可了,不行,你们工业银行的欠条凭据我们不能接受。”

第三节 上风

现在成都的权利分配依旧很混乱,邓名没有在成都进行长期停留的时间,每次都是搭建一个框架就急急忙忙出征,而且总是一去就数个月不归,这导致成都各派都有争夺权力的空间和机会。

对邓名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川军不进攻就是等死,每次暂停进攻都是往毁灭的悬崖边迈了一大步。因此邓名不可能考虑留下监督、指导成都的发展,再说对外掠夺对发展成都也有极大的益处,迄今为止邓名从李国英手中捞到的东西最少,但就是那几百、上千头牛,四川自己就是闷头鼓捣几年也别想鼓捣出来。

虽然上次离开成都前邓名组建了税务局,并把税收工作从知府衙门转移到了税务衙门,但在邓名离开时还没有尽数完成。等邓名越过武昌向下游进发后,刘晋戈也就停止向税务局移交权利,即使在邓名的框架上后者都是知府衙门的下属机构,对此自然也是无可奈何。

邓名对川盐很重视,因此刘晋戈对此也很重视,他因为精力问题不能插手各个行业,之前把管不过来的行业大都移交给了秦修彩,但盐业利润又高,又是邓名的重点扶持项目,刘知府当然牢牢握在手中不肯松手,盐税问题刘晋戈一向是亲自过问的,就连税款都是直接上缴给知府衙门而不是通过税务局。

成都的大部分人对此也视为理所当然,其中包括税务局长秦修彩在内。

税款直接上缴给知府衙门才是传统,而税务局这个中间结构反倒是新兴事物,当初邓名建立这个机构的理由也是为了帮助刘晋戈分忧——成都官员也都接受了这个说法。既然是帮忙的,那换言之就是帮刘晋戈处理他不想受的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