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下江南也是一样,他取得的战利品愿意分给盟友多少完全是他的事,至于肯不肯用川军的舰队带着贺珍一起去发财,更是无法强求的。
“实话实说,我就是养这上万的士兵都很费劲,等回到成都后多半还要裁员。”邓名苦笑一声,把手一摊:“贺将军征战多年,这养军的难处,想必贺将军也很明白,我也是有心无力啊。”
不过邓名当然不会一点表示都没有,加强虁东军各路诸侯不但有利于大局,而且也有助于增加自己的影响:“既然贺将军粮饷紧张,我赠给贺将军白银五万两、粮食十万石,怎么样?”
贺珍在此战中并没有出力,邓名觉得这已经不少了,他又不是散财童子,再说比起从来不给军饷的南明朝廷,这也是一大笔财物了。
带着邓名给的东西,贺珍一行返回了自己的军营。
“爹,这些东西不少了。”见父亲闷闷不乐,贺道宁宽慰道:“五万两银子、十万石粮食,这够我们养一万兵了。”
“胸无大志。”贺珍骂了一声。这些东西确实不少,但川军连小兵都有牛皮靴了,几万两银子怎么能让贺珍心里平衡?
“我怎么忘记了,邓提督本质上是个生意人,小老虎就是他教坏的。”贺珍在营帐内转了几个圈,自言自语道。邓名显然不会为了几句奉承话就把贺珍所部当作嫡系看待,贺珍也不可能把军权、治权拱手交出去。停下脚步后,贺珍盯着儿子看了半响,突然说道:“刘体纯、袁宗第都做得,凭什么老子做不得?我决定了,你要去成都给提督做事。”
第二十七节 派系(上)
贺珍一定要让儿子去成都给邓名帮忙,对此邓名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拒绝,这种行为看上去有点类似送儿子做人质,是一种军阀表示效忠的方式。一开始邓名认为贺珍是想多要点补给,就声称自己手里已经没有余粮,但贺珍否认他是卖儿子,没有粮食也要让贺道宁去成都——本质上他就是卖儿子,只不过是不急着收钱罢了。邓名随后又表示不知道给贺道宁安排什么职务好,但贺珍再次表态,他的意图只是让儿子跟在邓名身边增长见识,有事的时候让贺道宁帮个忙,没事就多学、多看好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邓名也只好点头同意。他仔细一想,自己现在的地位就是一个占据了成都地区的军阀,也可以按照军阀的惯例行事,如此一来也就释然了,答应贺珍在分手时把贺道宁带回成都。
跟着父亲返回军营的路上,贺道宁有些嘀咕,贺珍知道儿子的胆子小,不是打仗的料,不过他认为邓名不会带着自己的宝贝儿子上战场,袁象和刘晋戈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尽管那两个都有勇名,但邓名也把他们留在安全的后方,这种军头的子侄肯定是重点保护的对象,万一在战场上有个闪失,政治代价就太大了。
本来贺道宁想让父亲帮他要求个一官半职,但最后什么保证都没有,让贺道宁心里不安,不知道去成都后会有什么遭遇,是不是真成了人质,被圈养起来;而且邓名刚才明显露出了对自己的不信任,挑明了要考察他的能力一番才能授予职务,如果没有合适的就只能闲呆着。
“你就是没见识!”听明白儿子的担忧后,贺珍骂道:“挑货才是买货人,要是邓提督满口答应,那派给你的才会是真的闲职,答应太快的人一般都不会守信用;邓提督不肯把话说死,正说明他会认真考虑给你点事做,他不能不给你的老子面子。要说这事都是你自找的,上次多好的机会,你要是和邓提督一起冲阵,到了成都怎么也能执掌一军了吧?”顿了一顿后,贺珍又道:“还能给你老子省下好多盔甲。”
……贺珍走后,邓名和军官们讨论该如何安排贺道宁。
“小贺将军不行,”周开荒连连摇头:“娇生惯养,比不上小袁将军和小刘将军。”
周开荒和袁象的关系极好,当初袁宗第派两个人一起来邓名的军中,也是想让他们互相照应,有一点为袁象培植羽翼的意思。不过形势的走向有些出乎袁宗第最初的预料,他完全没有想到邓名离开虁东后就前往东川、昆明去找清军交战,而且势力大了以后邓名依旧领军,还常常离开根据地一走就是几个月。现在袁象虽然属于邓名集团的高层,但亲信程度明显不如和邓名出生入死的周开荒,两者的地位至少已经是平起平坐,称不上谁是谁的羽翼了。
“小贺将军确实不是勇将,不知道治才如何。”邓名轻声说道。贺道宁和袁象、刘晋戈一样,只要邓名不想得罪他们背后的军头势力,就不能不委以重任。
这种大将的子弟一来成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