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蒙上明军的船只,否则明军过路的时候打上几发空炮,纯粹是给对方致敬。不过这么大的炮肯定无法靠马匹拖回渝城,要是放在江边,明军登陆的话,那二十万斤的铜就白白送人了。
在江边给这种完全无法移动的大炮修筑炮台也不现实,为了保护这种珍贵的武器势必要修筑坚固的、足以承受明军大批步兵攻击的永久堡垒。可就算明军不来,长江水还是会来的,每年江水上涨的时候一直淹到渝城城墙边,在外面修堡垒,大炮不送给明军但是要送给龙王了。
想到这里李国英都有些气馁了,转而重新研究建造超级投石器的可行姓。不过横跨江面的投石器制造起来难度一点不比大炮低,甚至还要高。
换做其他人,到此或许就放弃了,可李国英意志坚定,决心排除万难也要给明军制造麻烦,拍板决定在渝城城内铸炮。这样对射程的要求就又增加了几百米,老师傅认为如果不造个二万斤的大炮,那是休想达到川陕总督的要求——现在已经无所谓外行、内行了,在这么大的火炮问题上,李国英、幕僚、部将和这些造炮师傅统统都是外行。
经过一番研讨,李国英决定先收集八千斤铜材,以现有火炮的规格按比例放大,制造一门样炮出来。如果这门炮能够打五百米,那就按比例再放大三倍,制造二万四千斤的大炮封锁江面,若是这门炮能打八百米,那就按比例放大两倍,制造一万六千斤的大炮——现在没有任何科学理论,只有经验(还未必都是对的),李总督的看法得到了包括造炮师傅们的赞同,渝城清军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铸造样炮的筹备工作。
……永历十五年五月初,昆明。
西营在南明的鼎盛时期,孙可望居中,东有李定国,北有刘文秀,再加上夔东的闯营和旧明军派系,即使不算郑成功、张煌言,也有大军数十万,其中甲兵超过十万。虽然地盘较小,但南明也有兵力集中的优势,一支不可轻侮的大军再加上名将统帅,明军在各条战线上都能保持战略进攻的优势,让清廷一再考虑割土求和。就是最为强硬的洪承畴,也不敢轻易言战,而是耗费巨资打造五千里防线。当李定国、孙可望矛盾化解后,连洪承畴都灰心失望地辞官,并请求朝廷重新考虑和谈一事。
但现在局势已经完全不同,重返昆明后李定国励精图治,但直到现在也没有治愈云南的战争创伤,收复贵州、湖南、广西的失土遥遥无期,四川敌意深重,裂痕不断加深难以弥补。
孙可望治滇时期,在境内采用彻底的军屯制度,产出也算可观。可是此一时、彼一时,李定国首先不如孙可望那么冷血残忍,李定国内心视云南百姓为子民,这让他难以执行孙可望严酷的军屯制度;其次,以前西营的实力雄厚,足以威慑、镇压百姓的不满,而昆明大火后李定国虽然收拢了马宝等人的军队,昆明的实力仍只有五万多人而已,其中甲兵不过两万左右,比西营全盛时差得太多了;最后,吴三桂就在贵州,如果继续孙可望的制度,恐怕会有大量的百姓逃亡。
盘踞贵州的吴三桂,极大地威胁着昆明,尽管吴三桂把一批养不起的客军遣送回乡,但贵州的吴军依然高达十万人,是李定国实力的两倍。吴军的装备、战马也要比明军精良得多。只要吴三桂能够获得足够的辎重再次发起攻击,李定国依旧要面对艰苦的战斗——或许李定国可以守住昆明,但云南已经满目疮痍,如果战火总是在云南的土地上燃烧,明军迟早会力竭倒下。
让李定国庆幸的是,吴三桂空有强大的军力,但始终无法发动侵略,郑成功和邓名连续两年攻击江南,让清廷始终腾不出手来支援贵州的吴三桂。
“不知道明年江南那里会不会再有新的战事?”晋王看完今年的田亩报告,心里腾起了这个念头。云南民生困苦,但明军却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毗邻贵州边境的将领们曰复一曰地要求更多的援军、装备和粮草,但昆明却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兵力、粮草?为了节省粮草,李定国把白文选、马宝等精兵强将都留在昆明,只在边境上保留最基本的监视兵力,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的运输损耗;至于装备,新产出的装备连昆明的西营精锐都无法保证,李定国和白文选的甲兵都不得不继续使用老化的装备,更不用说其他的昆明部队,至于边境上的警戒部队,补充、修复的优先级显然是最低的。
如果吴三桂从湖广和江南获得了足够的物资,重新发起新一轮进攻的话,李定国估计边境的警戒部队会在短时间内崩溃,半个云南都会卷入兵祸。而李定国只能寄希望于一次成功的、依托昆明的防守反击,争取歼灭吴三桂的兵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