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呢。”搜索队员不满地反驳道,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指责,指责他们没有找到明军的田,可田地又不是碎银子,除了睁眼瞎怎么会发现不了?
“确实不可能有啊,这里又不是川西平原。”那个充任向导的清兵这两天挨了不少数落,可万县有好几万人是千真万确的,城墙、码头的变化也不容置疑,这个清兵只能低头认错,现在见到搜索队就是找不到万县的田地后,他又鼓起勇气开始争辩:“万县这里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田。”
“如果你没说错的话——”一直旁听争论的李国英开口了,他没有来过万县,所有的了解都是从别人口中听来的,不过到了万县一天后,他也觉得这里的地势看上去不像是粮仓:“那就是最坏的事情发生了,是成都在补给万县,这样万县确实不需要太多人口,因为不需要种地嘛。而万县这么重视码头和战舰也就说得通了,他们是在满足成都的要求,甚至可能是成都的命令!”
李国英听说过那个委员会的事,直到现在为止,他好像还没有听到袁宗第加入委员会的消息,他一直认为这或许说明邓名和袁宗第之间有什么矛盾,可能是因为同在四川所以有比较激烈的领土、人口竞争。
但情况显然不像李国英期待的那样,成都居然可以完全供应万县的所需,这种后勤上的支援除了意味着信任,也会带来相应的权利和控制能力。万县这不就大力发展造船业,甚至不惜牺牲陆军的实力吗?
“袁贼,他没种田。”李国英苦笑一声,几曰来的辛苦奔波,整夜的视察营地部署防御让他感觉又快支持不住了:“退兵,速速退兵。”
现在李国英最担心的就是成都、叙州的援兵,如果成都和万县的关系这样紧密,那派来的可能就不只是紧急出动的水师。
第五十节 误判(下)
李国英指挥着自己的总督标营以及其他四千甘陕绿营逼近了万县,虽然这次清军质量还未必比得过上次的,但在李国英的统一指挥下,众将就算心怀怨恨也不好发作出来。而袁宗第显然早就知晓清军还有两万披甲,有八百多总督标营的甲骑,因此明军老老实实地守城,完全没有再出来攻击的意图。
袁宗第并不知道李国英又只带来了五千披甲,不过就算他知道,也会继续守城,袁宗第认为自己已经占了很大的便宜了,他缴获的三千多套、近四千套装备,还抓到了近万的战俘。现在袁宗第就想着安心消化胜利果实,不要一个不小心又吐了出去。
为了摧毁万县的军屯,李国英一赶到就下令攻城,他的理由和刘体纯当年对邓名说的差不多,那就是大军顿兵城下会有损士气,必须要进行一些战斗来维持军心;而且现在攻城对李国英还有额外的好处,那就是让袁宗第更加摸不清他的虚实,老老实实呆在城里不要出来干扰他收割庄稼。现在李国英对袁宗第的实力已经不再轻视,虽然他有重建的标营的几百骑兵,如果真爆发了激烈的野战,李国英也没有信心能完成彻底摧毁万县军屯的计划。
万县城墙上到处都有岗哨,重点保守的城楼上更是站满的甲兵,所有的城门外都有一座掩护城门的营寨,让清军无法轻易靠近城楼。不过就算清军能够靠近也没有什么用,因为据来过万县的人观察,城墙上所有的缺口都被填补好了,好像城楼还被加高了一截。找了几个经验丰富的人近距离观察后,他们也证实了这个说法,万县的城楼好像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固,尤其是南城楼加高得最多,预先打造的云梯肯定是够不到城楼墙垛上。
“袁贼真是种了不少地啊。”来的路上李国英遇到的农田并不到,熊兰时期本来有大量军屯的万县西南看上去只有两千多亩地,里面的庄稼还都被袁宗第抢收过了。但接到卫士的报告后,李国英更坚信自己早先的判断,那就是袁宗第开垦了很多耕田,招募了大批的人手,聚拢的百姓甚至可能有小十万,不然无法解释袁宗第怎么能在大片垦殖的时候,还能把万县的城墙全部翻修一遍。
亲自前去观察的时候,李国英发现西南方向的军屯并没有被完全抢割走,有少量庄稼还是被烧毁在地里的,显然袁宗第是在上一仗后才开始抢收的,而收了一些后发现了清军的先锋,就谨慎地烧毁了部分粮食,退回了城里。
李国英还在万县南城楼外,看到了明军新修的码头,它和修船厂一起用石头的围墙保护起来,门楼外也有营寨庇护,和万县南门的门外营遥响呼应。这两座营地之间还有袁宗第用展栅栏围起来的通道,并派驻有士兵把守。
攻打万县是肯定不可能的,光是打造新的攻城器械就要花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