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蒋国柱积极表忠心,称对方是第一个给他布政使实权的长官,恩情远在其他督抚之上,还为他开过总督衙门的中门,真是粉身碎骨也难报万一;周培公也对张朝这么说过,不过理由换成了后者是第一个给他布政使衔的人,让他得以跻身大员之列;而在见张长庚的时候,周培公也一再感激过对方把他从白身简拔为官员;而林启龙比较难办,周培公只能全力溜须拍马了。
这种两面三刀周培公也不担心被拆穿,因为这几个家伙各怀鬼胎,都和自己商议过对其他人不利的计划;剿邓总理衙门的盈利也越来越可观,督抚们都想多吃多占,他们一致要求周培公给舟山稽查造假账的同时,也都暗示周培公对其他人造假。现在周培公手里的账本有六、七套版本,有给舟山看的,有给几个督抚共同看的,还有给督抚们分别看的,以及一套给邓名看的。
“这次邓名要求下官用剿总利润买他的公债的时候,下官留了一个心眼,与他签订了一份密约。”
“密约?什么密约?”蒋国柱一听兴致就来了。
“就是剿总买公债的交换条件,邓名同意出售给我们战舰、武器、帮助我们训练军队。”周培公指出现在川军的训练水平和战斗力远远超过绿营,所以向川军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支军队既然向邓名付钱了,他就没有理由要求剿总解散:“事到如今总督大人难道还看不明白么?邓名就是财迷,只要有钱挣,他就会愿意冒险。如果邓名一分钱都拿不到,那他为了自己的安全就会禁止我们重建水师,但只要他能拿到钱,他就会因为贪心而做出让步。我们就可以慢慢积蓄力量。”
周培公告诉蒋国柱,他刚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邓名已经有些迟疑了,但经不住周培公诱之以利,而且还警告他如果东南没有自保的能力,那满清大举南下就能让邓名一夜回到四年前。最后周培公用严谨的分析说服了邓名,让他同意向剿邓总理衙门提供必要的支援。
“老弟真是人中翘楚啊。”听周培公用买了这么一点债券,就能从邓名那里拿回这么多的东西,蒋国柱暗暗惭愧,周培公果然不愧是“邓名问题专家”,事情做得比别人漂亮一百倍都不止。而且蒋国柱还立刻意识到了,这支军队一旦组建起来,就会是一支四省联军,到时候只要掌握住了这支军队,就不用担心武昌和南昌无限拖后腿了,甚至还能反过来迫使武昌和南昌采取和南京一致的步调。
唯一让蒋国柱担心的是,那就是邓名会不会渗透这支军队,毕竟周培公为了说服邓名,答应这支军队的武器都从邓名那边采购,而且还付钱给邓名,让四川为长江剿总大队提供军事教官。
“下官对此也不太有把握,大人知道下官不通军事,说不定就被邓名骗了,反倒是替他养军队了。”对于蒋国柱的担忧,周培公大声叫好:“所以下官和邓名说了,这个密约我们可以要求执行,也可以不要求执行。就是因为下官斟酌不好这里面的利弊,所以才请大人定夺。”
“嗯。”蒋国柱沉思片刻,断然说道:“做事不能前怕狼、后怕虎,既然老弟辛苦争取来这么一个条件,我们也为此买了邓名的债券,那就要把事情做起来。你说这剿邓总队是我们来支付军饷,对吧?”
“是。”
“那就要建立起来!”蒋国柱声音变得沉稳有力:“我们需要这支军队来团结四省力量,也需要它来对抗邓名和朝廷。”
“是,那下官以为,让梁提督来管理这支军队是最好的。”周培公再次强调他不懂军事。
“不,这样会让朝廷过分注意,他们会奇怪为何一支水上的衙役队我会让梁提督这样的大将去管,会引起有心人的注意;还会让邓名加倍地提防,更重要的是,武昌和南昌未必肯拨款给剿总大队了。”蒋国柱当机立断:“就由剿邓总理衙门挑选军官来执掌这支军队。”
“可这样总队就不是掌握在大人手里了,”周培公依旧反对:“而是完全控制在剿邓总理衙门手中了。”
“可你控制剿邓总理衙门,不是吗?”蒋国柱反问道。
周培公犹豫了一会儿,突然拜倒在地:“总督大人,下官权力已经不小了,又不能和大人曰曰见面,只恐背后有嘴伤人。”
“不要怕,我信得过老弟。”蒋国柱笑吟吟地把周培公扶起来,给他鼓劲打气:“你放心大胆地去做,做出成绩来,这样将来我把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交给老弟的时候,别人也才说不话来啊。”
战战兢兢地离开了两江总督衙门后,周培公坐上自己的轿子,摇摇晃晃地返回自己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