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作物——他们指望用利润在家乡购地,禁海区的农田再多对他们也没意义。
不过双方一时还争执不下,因为还有不少缙绅既不住在禁海区边上,也不打算去参与投资,所以成立不成立禁海军屯对他们来说没区别。
“如果军屯分红给议院呢?”虽然人数占优势,但无法超过半数,军屯派的灵魂人物夏捷情急之下突然主动提出纳税来。扶清议会一开始就立下了税余退还的规矩,就是说每年的税收抛去军费、治水等开支后的盈余,不能给胥吏发福利或是给官员修衙门,而是要按纳税比例退给纳税人——也就是议院里的这帮缙绅和大侠,这个规矩当然得到了全票通过。
而如果军屯分红给议院,自然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税余,等于在座的人都可以少纳税了。不过由于军屯派也没有把握一定能挣钱,所以定下的规矩是分红而不是固定税。
在经过一下午的争吵后,夏捷的提案得到了原先大部分中立派的支持,制定了沿海地区土地、海洋国有化政策——地里的、海里的,所有的出产都要纳税,不经许可就是钓鱼都违反禁海令,被抓到要受到罚银(不是杀头)的处置。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上的土地上的产出当然要用来帮皇上养兵。”夏捷义正辞严地说道,坚持土地国有化就堵住了沿海缙绅圈地的可能,让内地缙绅有更多的利润空间;夏捷的发言引发了大批的掌声和喝彩,这都是住在内地的大清忠臣孝子发出的。
邓名觉得自己也算是开眼了,这个议会完全由封建地主和城市黑社会头目掌握,按照阶级分析法看应该是一座顽固的极右反动堡垒,想不到居然会提出土地国有化这么具有左派世界观的法案来——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么?极右势力果然是既愚蠢又邪恶,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惜当本阶级的掘墓人。
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经营这些买卖是否安全,这个就需要邓名给出保证了,只要他承诺公平买卖,不洗劫胶东沿海,那么这些军屯(公司)肯定会有光辉的前途。
“邓提督,你认为海盗会在山东登陆么?”这是夏捷今天第二次提出这个问题,而且一个字都没有改动。
“从扶清灭明军提督的角度看——”邓名再次站起身环视全场,扶清议员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等着邓明的保证:“明军不存在在山东登陆的可能姓。”
“如果我是明军统帅的话,”明军统帅保国公提出了一个假设:“我是绝对不会选择在胶东登陆的,这里不可能爆发战争。”
“谢谢邓提督的回答。”夏捷和在场议员们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继续发言的时候夏捷进一步加重语气:“大家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邓提督亲口向我们保证明军绝对不会出现在胶东了。”
第一次胶东扶清议会胜利结束。
第三十六节 方向(上)
第一次胶东扶清会议闭幕后,邓名也就到了应该告辞的时候了。
这段时间,祖泽溥截留了清廷调拨往南方的大批军队和粮秣,用来拼凑自己的军队,向朝廷宣称他要再次讨伐胶东。无论祖泽溥喊得多凶,邓名都知道他的目的不过是在明军进攻济南时能够多顽抗几天。而且祖泽溥对这个愿望也没有什么信心,不然就不会派人来登州调停扶清军和清军的战争——山东总督不遗余力地说服清军向扶清军投降,显然是为了和扶清军结下善缘,为了未来的招安行动预做铺垫。
济南官府除了借此机会和扶清议会结识外,还让大批绿营军官进入了扶清军,那将来招安的时候,扶清军内部为山东总督摇旗呐喊的人也会多上不少。不过无论是祖泽溥还是缙绅议院,都知道这场招安最终还是需要邓名点头。
在二十七曰,济南、莱州和邓名三方召开了秘密会谈。
“短期内我不会派大军踏上胶东的土地,不会从胶东发起进攻。”邓名并没有给“短期”、“大军”这些词汇做出定义,而是表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随后的谈判中解决。不过这个保证对祖泽溥来说很重要,只有邓名做出这个保证,胶东缙绅里面的鹰派知道了不可能得到援助,才会放弃挺而走险的进攻计划,满足于和大家一起接受清廷的招安。
“不过山东总督应该保证胶东的自治,”邓名接着说道,前面的话是为了告诫胶东的鹰派,而这一条则是为了压制济南官府的野心:“保证全力维持胶东的现状。”
“我很想把所有具体问题都和山东总督确定下来,但这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此外邓名还表示他自己不该成为谈判的主体,他更愿意扮演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