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上马,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康亲王就派人来和周培公联络,把朝廷给他的经费交给周培公七成,让安庆军火集团来制造步枪,然后打上“康亲王监制”的钢印送去燕京。
周培公故技重施,在四川招标,用最低价从四川军火商手里收购旧军火,然后再刷漆,磨去原有的标识,打上钢印,一系列工作都外包招标……总的来说,燕京给的军费,三成进了康亲王和内阁大臣一伙儿的口袋,两成变成了安庆军火集团的利润,剩下的都进了四川军火商的口袋。
为了收货方便,康亲王还专门把厂房设在天津,货物海运来之后直接就能进库房。老佛爷看到这些完全“大清自产”的步枪后喜不自胜,康亲王和大臣们也都在边上吹嘘,称这种步枪已经达到了天下领先的地步,许多技术创新远比四川的步枪还要先进,更是把太皇太后听得眉开眼笑。
这种周培公军火集团出售的武器,谷晋、陈大可他们是完全看不上的,它们要是没有设计上的欠缺也不会被淘汰;而且枪支也不是光买回去就算了的,四川的同秀才都知道,买枪还得买油壶,平时需要给步枪做保养。可周培公从来没有买过任何保养品,四川的军火商也很有默契地不提此事——如果清军手里的步枪不以最快的速度报废,那周培公和川商还怎么继续挣钱呢?
“杭州军备废弛,因为赵国祚和松奎都认为不会有人来打他们,他们就连周培公的步枪都没有买几条。”谷晋不屑一顾地说道。
“如果江南的军队能够迅速进入浙江作战,那耿精忠应该打不下杭州。”陈大可答道。
这些年蒋国柱一直琢磨着要扩大地盘,要统一两江,要为自己博取富贵,所以江南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比浙江要强太多了。和台湾那边的推测差不多,陈大可也认为,如果没有更多的外力干涉,江南加上浙江的军队有机会和耿精忠打个旗鼓相当。不过现在江南刚刚从混乱中结束,如果江西也会参战,那挡住耿精忠似乎没问题。
第六十五节 援助(下)
攻入浙江后不就耿精忠就得知两江战事已经平息,不过对面的赵国祚所部实在不堪一击,耿军所到之处浙江绿营溃不成军,连对天放几枪抵抗一下的姿态都没有。既然赵国祚和松奎整天琢磨着就是怎么出卖浙江来保证子孙富贵,全浙自然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短短几年各种官位就都拿来出售,不但湖州、嘉兴这些停止科举的地方不接受流官,就是还在浙江总督府控制下的府县也很多年都没有接受过流官了。对此赵国祚不但不干涉,反倒还从中抽头,因为他觉得说不定府县明年就会划成禁海区了,官位能卖一次是一次,为何要白白便宜了朝廷的科举生?
被耿部抓获的很多浙江绿营军官一个个都大腹便便,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在军营里呆过几天,经审问现在浙江很多军职都是明码标价,升迁和转任都需要付钱。既然这些官职都是靠钱买来的,见到敌军来了谁肯上前拼命?不许开枪也正是这些军官下的命令,生怕激怒了入侵者导致他们遭殃——花钱买军职是为了升官发财的,现在本还没捞回来呢。也正如这些军官所愿,耿精忠对他们的合作很满意,也没有与兵不血刃的耿部接下仇怨,很快就都被耿精忠释放。
因为进展如此顺利,所以耿精忠虽然听说两江恢复和平,但却舍不得停止进攻。本来在出兵前耿精忠的计划是占领浙南两个府,然后就陈兵江西边境观望两江和郑经的动静,再确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可现在杭州给耿精忠的感觉是唾手可得,他就按捺不足热情下令继续向北进军,而江西那边既然已经尘埃落定,耿精忠觉得董卫国的地盘大概不太好抢了,就一门心思要从浙江这边获得更多的补偿。
在耿军高歌猛进的时候,杭州和浙北自卫队依旧没有达成任何协议,现在浙北两府的政军人员大都和四川联系紧密。很多人从四川书院或军校毕业后就回乡效力,他们一心要把全浙江并入帝国体系,而且还有了全盘的计划,那就是仿效四川巡抚衙门和知府衙门的关系,来建立帝国政斧和浙江省政斧的关系。
现在四川巡抚衙门和下面各个知府衙门的关系是:巡抚衙门对知府衙门有领导权,各府也要缴纳一定数量的省税,但巡抚衙门并没有知府的任免权和考核权,知府的考核由府议会来完成;而知府下面的各区官长,则是同秀才们选出来的而不是邓名任命的,知府对他们也只有有限的领导权,而没有任命和考核的权力。如果一个知府看某个区长不顺眼的话,唯一能做的就是收集他的贪赃罪证,然后去提刑官那里告他,但下一任区长依旧是同秀才选出来的,也未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