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过了三个时辰,又打了第二针,然后就一直守着。
惠敏也想一起守的,但前两日已经衣不解带地侍疾了许久,实在是有些疲累,被胤给强行带回了圆明园。
第二日一大早,惠敏就自动醒来,匆匆用过早膳就往皇宫里赶,看到小孙太医一脸放松的表情,也是知道康熙的病有了好转,一颗心是终于落到了肚子里。
打了针之后康熙的身体是一日好过一日,再吃了几天的药,康熙的病是终于痊愈了,又恢复了早朝。
康熙病重期间,几个蹦得最厉害的皇子大臣都被康熙给雷厉风行的处理了。
包括纳兰明珠,这个康熙十分重用的大臣,居然在康熙病重之时联合多位大臣,企图拥护直郡王胤为帝,气得康熙怒摔奏折,当堂就将明珠革去了官职,收押入牢。
直郡王胤也被夺去了郡王爵位,贬为平民,被终身圈禁。
诚郡王胤祉受了老大的牵连,也被夺了爵位,贬为贝勒,被罚守皇陵。
而之前一直风头很盛的老八,这次却是十分低调,只在康熙面前扮演着孝顺的儿子,每日前往乾清宫探病,并没有对储位表露过一丝野心。
惠敏倒是对此有些吃惊,不知道为何这次郭络罗氏突然变得聪明了。
如果说她也知道这段历史的话,为何不早点来进献金鸡纳霜一事?虽然最终也不是金鸡纳霜救治的康熙,但是是因为金鸡纳霜这个西药才找到的针剂啊,也是有功的啊。
如果说她不知道这段历史,那为何老八这次又能耐得住性子,没有像老大一样,以为康熙没救了,要来争权呢?
惠敏想不明白。
其实惠敏一直都是高看了郭络罗氏了,郭络罗氏也不过就是一个看过康熙大帝连续剧的普通人而已,对清朝历史并不是十分熟悉,哪怕记得清楚的也很多都是毫无根据的野史。
她只记得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去世的,所以她肯定康熙这次是不会有事的,便叮嘱老八千万要沉住气,不能自己跳出来。
至于什么金鸡纳霜,她听都没有听说过,自然不会来献药了。
她只能告诉老八,要在康熙面前表露孝心,千万不要冒出什么不该有的心思,让康熙发现了。康熙这次肯定是会没事的,不能暴露了自己。
果然,康熙的这次病重,老八也是跑前跑后尽了无数孝心,康熙也是看在眼里的,对他之前结交群臣的不满也少了许多。
再加上有了老大的对比,这几个天天跑来侍疾的儿子就越看越顺眼了,在朝堂上也不加掩饰的大大表扬了一番。
老八得了康熙的表扬,愈发佩服自己的福晋,也就对她格外宠爱,家里的侧福晋格格什么的都打发了出去,这一举动倒是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结局
“八贤王”的名声愈发响亮了,有德有才聪明能干又孝顺,还对妻子如此忠诚,夫复何求啊!
从此京城里的贵女们都以八王爷为标杆找丈夫,要求丈夫许诺一生一世一双人,一辈子都不能纳妾。
京城里的王公大臣们则是对八王爷是又敬又恨,自己不想要小老婆,我们还要啊,闹得这么大,还让不让我们活了?
想到家里的母老虎天天吵闹着要自己休妻,这些大臣们就是一个头大。
不过八王爷确实又是个能干的,在康熙的器重下总理工部,管理蕃院,在朝堂上的威望愈发高涨,已经远远盖过了胤。
其实胤也是个能力超群的,但是由于其冷漠的性子,又不爱和大臣来往,导致许多大臣都觉得雍亲王性格高傲,不合群,对他的印象就不够好。
而廉亲王呢,为人亲切随和,待人处事都是十分细致体贴,犹如春风般温润,哪像那个如同冬日han风的雍亲王,所以在群臣中,老八的风头盖过老四那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到了康熙五十八年,诸位群臣以太子之外悬空的名义上折子,希望圣上另立太子,其中不少大臣都举荐老八胤为皇太子,其中就包括了康熙十分器重的大学士李光地。
康熙对此留中不发,却也不发表任何意见,搞得群臣一头雾水,不知圣意。
但是随后的一系列举动,诸位大臣算是看明白了,圣上心中所属人选,和他们所想的,并不是同一人啊。
康熙六十年,康熙大寿,普天同庆,康熙却是派了胤前往盛京替他祭祖,由此可见,胤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是远远超过胤的。
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康熙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