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烟雨东晋 > 174:围城打援平寿春,斩首传示诏桓温

174:围城打援平寿春,斩首传示诏桓温

袁双之、袁爱之兄弟二人,接连丧命,使得桓豁大军乘胜北上,直逼寿春城下,城上四门紧闭,岌岌可危。

叛将袁真连得噩耗,已病倒在床,须发一夜全白,死在旦夕。袁真歪着脑袋,颤声问道:“少公子可到。”

一个侍从道:“朱辅将军已带少公子前来。”

“快...请。”

只见副将朱辅领着只有十几岁的三公子袁瑾,一起来到病榻前,身在绝境的袁真,看着小儿子,说道:“我兄袁乔,效命桓温,早年病故,袁氏本是大晋忠良,为桓温陷害,嫁祸于我,才至今日。我死之后,我儿袁瑾可袭我位,有朝一日,杀桓温贼子,为父兄报仇。”

“孩儿谨记父训。”

袁真又颤颤微微拉住副将朱辅的手,叮嘱道:“我前日又致书秦王苻坚,求其出兵,言辞恳切,想必能使人动容。”

朱辅道:“主公放心,末将辅佐少将军,坚守寿春,只等秦国援兵。”

袁真微微点头:“苻坚招贤纳士,颇有威名,能投奔者唯有苻坚......”

话未说完,只见袁真手臂垂地,气绝身亡,这时一个侍卫进来,作揖道:“探马来报,秦将张蚝、王鉴已到淝水之西。”

“主公...主公,可听到否,秦军已到!”

任凭朱辅如何摇动,袁真已经撒手人寰,一命呜呼,朱辅只得命人收尸,领着泪眼婆娑的小主公袁瑾,朱辅下令点兵,誓师迎战。真可谓:

嫁祸于人灾连环,乱世保身命何安?

自古忠良绝路窄,从来奸臣世事宽。

逼反一隅恐无策,奈何通敌投秦燕。

留名三国已无议,只有传说至今天。

东晋太和五,前秦建元六年,公元370年,前秦天王苻坚在伐燕之战,大胜燕军,燕主慕容暐投降,天王苻坚统一中原。

国运正盛的秦王苻坚,得知庾希、袁真起兵反晋,便想趁机南下,占据淮南要地,随即派兵增援孤守寿春的袁真。

前来驰援的乃是前秦大将张蚝、王鉴,二人率一万援兵,强渡淮河,向寿春而来。

得知秦国援兵到此,大都督桓豁坐在中军大帐,沉寂许久,长子桓石虔道:“父帅不必多虑,张蚝、王鉴泛泛之辈,孩儿前去战他,必取首级,献于帐下。”

“我儿不可鲁莽,此番征战,意在平定袁真,稳定淮南,万不可与秦军酣战。”桓豁道。

桓石虔道:“可秦军已临寿春,即将接应袁瑾,如之奈何?”

“本帅欲围城打援,”桓豁传令道:“夏侯澄点齐三千人马,前往沙颍河,迎战张蚝、王鉴,只准败不准胜,败退过河。”

“得令!”

桓豁又道:“桓石虔、竺瑶。”

“末将在!”二人道。

“你二人各率三千人马,远随夏侯澄之后,待张蚝、王鉴渡河,背后袭杀。”

“得令!”

桓豁发下令牌,挥拳捶桌案道:“本帅要让张蚝、王鉴,既游不得水,也上不得岸,进退两难。”

三将领命,分头出兵,最前面便是夏侯澄一路人马,沿着沙颍河向西而去,将至颍上,远远望见,一支人马远远而来。

夏侯澄眺望大旗,斗大的“张”、“王”两面旗帜,依稀可见,夏侯澄道:“速找水浅之处,准备渡河。”

晋军纷纷过河,背水列阵,准备交战。只见前秦将领张蚝、王鉴率领一万援军前来,直抵北岸,只见沙颍河岸边,夏侯澄早已列队等候。

夏侯澄大喝道:“来者何人?可是张蚝、王鉴二匹夫?”

张蚝指道:“你乃何人,还知某家大名?”

“夏侯澄是也!”

秦将王鉴道:“无名之辈,不足虑也,待我战他!”

王鉴催马挥刀。来战夏侯澄,二人岸边交手,大战二十回合,夏侯澄假装不敌,驳马便退。

夏侯澄大喊道:“快快渡河,撤回彼岸!”

早就等着渡河的晋军,赶忙下水,蹚水过河,追到河边张蚝、王鉴犹豫一番,张蚝看着晋军徒步蹚水,说道:“我关西将士,不善造船,此处水浅,正好乘胜追击,一并过河。”

张蚝、王鉴便带着兵士纷纷下水,蹚水强渡,大队人马走到河道中央,忽然后队大乱,蜂拥前挤,顿时人马相拥,混乱不堪。

王鉴喊道:“因何拥挤?”

有人喊道:“晋兵从身后杀来。”

一听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