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穷人树 > 默认卷(ZC) §让艺术的光芒照亮历史——在《孤独的天空》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默认卷(ZC) §让艺术的光芒照亮历史——在《孤独的天空》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此时此刻,窗外雪花飘飘,我们这间会议室却是春意盎然,高朋满座,《孤独的天空》作品研讨会在认真、诚挚、热烈地气氛中进行。记忆中,很长时间没有参加这样的会议了,它甚至勾起我许多美好的记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近年来文学的处境有点尴尬,不说是低谷,也确实有点孤独。但是,我们空军的蓝天文化没有孤独,我们文学创作的天空没有孤独。今天我从各位老师春风满面的表情和慷慨激昂的声调里,明显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孤独的天空》是一部人物传记,书写的对象是有“中国航空之父”美誉的冯如。冯如是第一个发明试制飞机的中国人,事实上也可以算是中国空军第一人。一九一一年,当他带着试制成功的飞机回到中国之后,先后被任命为广东革命军航空队队长、飞行教官。冯如罹难之后,被孙中山追授少将军衔。冯如这个人物,在中国空军发展史乃至中国军事科技发展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而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研究冯如、介绍冯如、宣传冯如,用冯如的精神激励后人,就成为空军蓝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孤独的天空》的作者郭晓晔是在军内外享有盛誉的诗人,因此诗人笔下的冯如,比起生活中的冯如,又有许多不同,更具有浪漫和审美的弧光,这是不容置疑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部人物传记归类为传记文学范畴。具体说来,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文史材料进行了审美加工,作品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

传记文学怎么写?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传记文学不是编年史,也不是大事记。历史资料浩如烟海,民间传说莫衷一是,各种演义真假难辨,一个聪明的作家会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撷取那些最具审美价值、最能体现人物个性、最能表现人物命运和情感的散珠碎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一点,郭晓晔做到了。

作者是个空军作家,我想,空军意识、那种居高临下、由近及远的辽阔视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创作之中了。作品开篇,即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在二十世纪之初,在贫瘠和动荡的中国的土地上,一个孤独的灵魂在星夜翱翔,向往天空。从童年的几乎出自本能的好奇,到游戏般的发明尝试,到理性的知识积累,到与世界航空事业接轨,无数次想象设计、试飞、失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条线伸出去,另外一条线拉回来,从大洋彼岸的苦苦求索,到中国乡村亲情的维系,从童少年的梦幻到青年时代梦想成真,时间和空间交织,事件和情感并行,形成一个立体叙事模式,一反我们通常见到的传记文学的流水账般罗列事实带来的沉默,情景交融,有相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这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作者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在起作用,一般人达不到这个效果。

二是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与外部行为相辅相成,人物血肉丰满。

天才总是孤独的,发明家如此,诗人也是如此,因此他们心心相印,相隔千山万水和百年风雨,相互打量,彼此好奇,于是就有了很多奇思妙想。

作品的开头部分,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主人公冯如童年的梦想——这其实也是整个人类的梦想。童年的梦想就像一块块金子,谁把这些金子珍藏起来铺展开来,谁就有了一条金光闪闪的道路。当然,作者从来没有忘记主人公成功背后的磨难,冯如在做着飞翔梦的时候,整个地球还没有摆脱刀耕火种,普通的中国人还拖着长辫子,许多个夜晚,他的母亲还在为全家的生计辗转反侧,而他,已经完全忘记了私塾先生布置的作业,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境界。作品向我们展示的,一方面是一个纯真而又伟大的灵魂,一方面又是一个辛酸悲凉的现实这就好比夜空中的太阳,光芒更加耀眼。

郭晓晔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同冯如应该有多次心灵的对话,因而他比较了解冯如,只有他最清楚,冯如是孤独的。在国内,在家乡,冯如不被理解,甚至被视为离经叛道,是一个精神病人。在异国他乡,他不仅不被理解,还被歧视,更被妒忌,还时不时地遭到阻碍。但这一切都没有掐断他的梦想。可以说,成功者往往都是孤独的,孤军深入,孤军奋战,一意孤行,终于梦想成真。作品里有一段虚实相间的文字,那是冯如在回国之后牺牲之前的一段心理描写——三菊(冯如之妻)忧心:你不是鸟,在天上飞,多危险啊!朱兆槐举着牛皮袋:拿去造飞机吧,这里有三个同胞的命!——寥寥数语,干净利落,入木三分,把冯如的遭遇、情感、命运,几乎全部揭示或者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