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互联网+
“郭会计,你说的这些现象以前确实存在,但也只是个别的,并不是普遍现象,再说那个时候扶贫干部都还没驻村,还有就是对扶贫项目的跟踪不够。”董晓婉道。
“反正不好搞,弄不好钱就打了水漂。”郭志伟感叹了一下。
“我是这样设想的,咱村后那几个荒着的小山包,我们可以让有条件的贫困户承包下来,养山羊,养山鸡,这些散养的土鸡、土鸡蛋和山羊,那可是网上的畅销品。可以对他们进行小额贴息贷款的资金帮持,前期技术指导、中期跟踪监督、后期帮着上网销售。我来驻村,本就可以申请一定的扶贫项目资金,咱就以重度贫困户郭建忠家来说,我们可以……”
董晓婉条理清晰地介绍着几个项目,甚至提出那些贫困户适合哪个项目,有分析、有论证,这让王福满不禁对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刮目相看!
“如今在互联网无处不在、信息无处不达的时代里,我们应该下大力发展互联网+,让咱们郭王村的经济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董书记,你能再说的详细点吗?那个互联网+,是个什么情况?”王福满早就收起了对董晓婉之前的轻视之心。
“王支书,如今互联网电商正呈爆发式增长,一台电脑、甚至一部手机,就可以开一个网店,将我们这有机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互联网+传统产业,就是这个意思,例如我们生产的罐头,通过网络营销,打造自身品牌,要是运营的好,我们可以接到全国各地的订单,甚至卖到国外,咱这罐头厂产量就是再翻几倍,也不会存在货物积压的问题。当然,这只是说罐头厂,其他的东西也可以,咱们山里的土特产、村民编制的手工制品,还有,咱们那老村你是不是还想引进乡村旅游项目?这也都可以上互联网+……”
互联网、网络购物,对王福满来说并不陌生,他经常用电脑、用手机连接互联网,看新闻、搜信息、找资料、买东西、联系客户等,可以说每天都在接触、都在应用。
不过,对于董晓婉提出的“互联网+”的概念,王福满却有些陌生。当听完了董晓婉的解说、介绍,不禁让王福满感到有点豁然开朗。
别人的网店能开的红红火火,批发零售一起来,将产品卖到全国,我们“福又满”又有和不可?!
何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和饮食的健康,有机绿色农产品也随之在市场上迅速走俏,这正符合“福又满”的产品发展思路。
之前就定下要让“福又满”走向全国的目标,这本是王福满认为要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梦想,如今,如果引入董晓婉所说的这个“互联网+”,确是有可能让“福又满”如虎添翼,将这个梦想的进程大大提前。
经常接触“外边”世界的王福满,对于这个新兴的概念比较容易接受,但郭志伟、王发德等人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
“董书记,在网上卖东西,上那个啥‘胡连网’,还加,能靠谱吗?买的看不见、摸不着,瞎买;卖的还得把货一件件邮寄,钱都给邮局挣去了。”郭志伟笑了一下,摆了摆手,“我看这互联网加,就是瞎‘胡连’吧,现在我没事的时候也经常看新闻了,新闻上都有报道,网上的骗子可不少,咱现在弄得好好地,趟这个浑水干啥?”
“就是啊,小董书记,你说的那些养鸡啊、喂羊啊,都挺好的,就是那个啥网,不好。”王发德在那直摇头,“我们还得踏踏实实地,现在不挺好吗?人家下订单、先付钱,再来拉货,有时候咱去送货、收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样做生意才靠谱。”王发德接着道。
郭书林身板向后靠着椅背,右手食指再桌子上轻敲了两下,“前年,村西头志武家的二妮,在网上买了双皮棉鞋,刚开始看着稀好(挺好),没过几天,沾了点水,鞋子很快就破了,那鞋帮、鞋底里面都是纸壳子,你说坑人不?咱‘福又满’恁好的东西,和那些骗人的玩意混一起干啥?”
“就是,就是,别把咱‘福又满’的牌子弄臭了。”
……
村两委的干部,除了王福满,没人赞同董晓婉提出的开网店,引入“互联网+”的概念。
董晓婉面色微红,想要分辩什么,但她那“娇怯”的声音,还是无法和其他村干部那长久养成的“大嗓门”竞争,根本插不上话。
“啪”的一声,王福满拍了一桌子,“好了,大家先别吵,让董书记接着说说。”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王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