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舍车保帅
王珣大不以为然:“你这是什么话!你哪里有曹爽的罪大?况且王恭也绝不是宣王(司马懿)一样的人物。宣王文治武功天下无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王恭绝没有这样的威望。所以你尽可放心。”
王国宝觉得十分有道理,不禁意动。
护军将军车胤也在一旁说道:“如今兖州、荆州一起发动,北府军勇武绝伦,当年苻秦百万雄师都不是对手,何况朝廷区区两万兵马。荆州兵又从上游杀来,朝廷腹背受敌,请问大人要如何应对才好?”
王国宝本就没什么雄才大略,被王珣和车胤两人连哄带吓的,竟然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早就忘了原本是要杀死这两人。
王国宝慌忙上书给皇上,请求解除职务,并来到台城端门外,跪在皇宫之外请罪。
事实上,事态远没有王国宝想象的那么糟糕。首先,王恭对王国宝深恶痛绝,这只限于王恭的个人好恶,实际带领北府军多年的刘牢之、孙无终这些将领,对王国宝并没有像王恭那样痛恨。王恭对北府军的掌控也不是那么强有力。这一点司马元显就看的很明白,北府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第二,荆州的殷仲堪并没有像王恭这样积极热衷于为朝廷锄奸,因为荆州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殷仲堪接到王恭邀请他一起“锄奸”的书信后,召集属下商讨。杨佺期对此十分热心,摩拳擦掌要进京锄奸。桓玄也支持殷仲堪起兵,他说:“王国宝与堂弟王绪沆瀣一气,背靠着相王府,如今掌握了朝廷大权,想做什么事情没有做不到的。先帝暴崩后,他们就一直想削弱地方势力。王恭是国舅,地位尊崇,声望很高,又掌握北府军,朝廷想拿他开刀是很困难的。而殷大人你就不一样了,当初从黄门侍郎登上荆州刺史的位置,就是破格提拔,朝中有很多人不服气,认为大人你资历声望门第都不足以担此重任。所以王国宝很可能会从大人你身上下手。现在王国宝刚刚从中书令调任尚书右仆射的实权大位,中书令一职暂时空缺,如果朝廷下旨,召大人回朝担任中书令,让南蛮校尉殷凯担任荆州刺史,大人你要怎么办?”
这番话说到了殷仲堪心眼里,他也正有这样的担忧。桓玄所说的殷凯,是殷仲堪的堂兄。殷凯并不赞成讨伐王国宝,他说:“作为人臣,本分就是守卫好自己的辖区。朝堂上的是非曲直,那是宰相大臣们的事情,不是地方方镇应该插手的。朝廷都没有定王国宝的罪,我们起兵讨伐,离谋逆大罪已经不远了。”
殷凯说的自然也有道理。反对“锄奸”的还有南郡相江继,且江继的态度十分强硬,宁死也不会参与清君侧的“锄奸”行动。
殷仲堪还派人拜访了雍州刺史郗恢,希望郗恢也能加入到“锄奸”行动中。郗恢也是先帝司马曜的心腹,但在“清君侧”这件事上与殷仲堪、王恭两人的态度并不相同。郗恢只忠于皇上,现在的皇帝虽然是个傻子,可还有皇叔司马道子辅政,司马道子没有说王国宝有罪,地方上的大臣举兵讨伐,将皇上放在哪里?将司马家放在哪里?这样的臣子,打着为国锄奸的旗号,其实自己可能就是那个图谋篡取天下的大奸人!所以郗恢也不答应与殷仲堪、王恭一起,而是选择站在中央朝廷这一边。
杨佺期也是名门之后,现在家道中落,退出了顶级豪门的行列,还被朝廷排挤轻视,家族中子弟无缘权力场的核心位置,所以对朝廷不满由来已久。
因为内部意见不统一,力主起兵锄奸的杨佺期、桓玄更是险些要诛杀不同意起兵的殷凯,以防他坏了大事,被殷仲堪极力制止才作罢。
殷仲堪也因此担心,在内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起兵,会自乱阵脚。所以王恭传来书信邀请他锄奸,他只是口头上答应响应王恭,并没有很积极的出兵计划,而是要等一等,看看王恭与朝廷之间如何争斗、情势如何,然后再做定夺。
王国宝并不知道这些情况,他一想到北府军、荆州军马上就要从长江上下两头打进京城,就吓的六神无主,被王珣、车胤一番哄吓,就自废武功、去皇宫门外负荆请罪了。
可是他在皇宫外跪了半天,没有一个人理他,他越想越不对劲——自己可能被王珣和车胤忽悠了,于是又回到府中,对外称:皇上又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
如今的皇上已经是彻底的傀儡,跟一枚玉玺印章差不多了,王国宝要解职还是复职都完全形同儿戏。
王国宝的这一番滑稽表演,落在相王司马道子的眼中,让司马道子很是失望,也不禁担忧起来。恐慌情绪是会传染的,何况司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