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南岳衡山之灵
事态果然如刘裕所料,桓玄杀了一批司马道子党羽,又提拔了一批自己的心腹之后,马上就将矛头对准了刘牢之:桓玄任命堂兄桓修为都督六州诸军事、右将军、徐州兖州刺史,同时任命刘牢之征东将军、会稽内史。
北府军的根基就在徐州、兖州,桓玄的这个任命就是要把刘牢之架空,把北府军的兵权交到自己堂兄的手上。
刘牢之惊呼:“桓玄臭小子要过河拆桥,我岂能坐以待毙!”
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此时还作为质子,身在桓玄军中,被桓玄任命为谘议参军。他知道了桓玄的这个任命之后,假意对桓玄道,愿意回去劝说父亲接受任命。桓玄相信自己完全可以掌控局面,同意了刘敬宣的请求。
刘敬宣一回到北府军中,就劝父亲举兵,袭杀桓玄!两人商定以后,刘敬宣当天又回去向桓玄复命,谎称父亲已经决定接受任命,想借此迷惑和麻痹桓玄。其实刘牢之父子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起兵!
没想到第二天突然下了大雾,桓玄所在的相王府大门迟迟未开,刘敬宣没能按约定回去与父亲相会。
刘牢之迟迟没见到儿子回来,以为事情已经败露,儿子恐怕已经被桓玄逮捕。他问刘裕:“桓玄过河拆桥,我决定渡过长江到广陵,和女婿高雅之割据江北。你能跟随我吗?”
广陵与京口一江之隔,也是北府军驻守的军事重地,高雅之目前任广陵相。
刘裕此时已经打定了主意,当然不愿跟随刘牢之。对刘牢之道:“就在前不久,将军手中掌握数万雄兵,却不战而降,当时军中将士是如何劝阻你的,你都忘了吗?现在桓玄势头正盛,天下人心归附,皇上都下诏任命他为百官统帅,你现在又要反他,恐怕难以成功。我准备辞官回京口了!”
刘牢之的参军刘袭也厉声道:“我虽然愚钝,但也知道忠义二字。将军你先前背叛王恭投靠司马元显,后又背叛司马元显投靠桓玄,如今刚过几日又要背叛桓玄,七尺男儿如何立于天地之间!”
刘袭面对自己的上司一点都没留情面,跟破口大骂差不多了。他说完这番话,当场离开,其他将领也都纷纷离场。
刘牢之反复无常,已经把自己几十年征战得来的威名和声望败光了。他只想保住已经到手的功名权位,却像手握沙子一样,握得越紧流沙越快。
刘牢之带着自己的亲信卫队向北逃窜,他与儿子刘敬宣约定好,让儿子回京口带上家眷,逃往广陵。但刘敬宣没能如期与刘牢之相会,刘牢之以为事情败露,儿子以及众家眷已经被桓玄杀死,桓玄的追兵很快就要追上他了!刘牢之越等越绝望,恐惧、后悔、伤痛一时袭上心头,不禁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他想想自己征战一生,却落得个晚节不保、身败名裂,连手下将士都弃他而去!他勇武过人,能带领千军万马,却看不透人心万端,也把持不住自己内心的反复无常。
刘牢之老泪纵横,屏退左右手下,在树上挂了一根绳子吊死了......
桓玄的手下找到刘牢之的时候,他已经躺在棺材里了,棺材被他的手下亲信送回了京口。
桓玄下令劈开棺材,将刘牢之的尸身斩首,人头挂在了建康城宣阳门外示众:看,这就是一代名将。看,这就是不忠不义的下场。
刘牢之当初背叛王恭,害死了王恭,而王恭清操过人,在众多士族豪门中享有盛誉。桓玄斩杀刘牢之好像占据了大道义,为王恭报了仇,也拉拢了人心。他还上奏皇上,要求给王恭平冤昭雪,朝廷自然照办,下诏追赠王恭为侍中、太保,谥号忠简。
王恭马上就从一个“逆臣贼子”变成了“忠简”典范。一德不懈曰简,“一德”指纯一之德,源自商朝元圣伊尹所作的《咸有一德》:“天祐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天命护佑有纯一之德的人,道德纯一,行动没有不吉利的。道德不纯一,行动无处不凶险。
从谥号可以看出,对王恭的评价之高。
对王恭评价越高,越显他死得冤枉,越显出司马氏父子、刘牢之害死王恭有多么可恨,也就越显出桓玄把刘牢之劈棺斩头这事儿干的多么合乎道义、大快人心。
世上的事,是非纠缠,变幻不定,大抵如此。佛经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桓玄志满意得,距离登上皇位只差一步。但他对玉弘真人越发客气、敬畏。玉弘真人不仅有强大的力量,而且料事如神。当初朝廷宣布讨伐桓玄,桓玄心中胆怯,正是玉弘真人点醒了他,他才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