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并没有他们所期待的神奇景象,也没看出半点超自然的痕迹。
实际上,溶洞内就连人类活动的痕迹都很少见。
就只是偶尔能够瞧见几块篆刻有文字的石头,这些石头大小不一,不过都毫无例外的外表十分圆润,看着不像是地面上的石头,倒像是从某处大河中搞出来的鹅卵石一样。
不过记者们不明白这些石头上文字的意义,考古工作者们可是快要激动得载歌载舞了。
石鼓!
这些都是石鼓!
而且石鼓上面的文字因为环境特殊的原因,保存的相对比较完好。
几乎没有因为风化而文字被磨灭的情况。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文字大部分没人认得!是的,就是没有一名学者认得!
这些文字从结构上来看,确实是华夏文字无疑,但又十分古怪,除了少数几枚文字和古汉字一致外,大部分都是无人能够解读出来的。
陈凡也凑过去,找机会在一只石鼓上伸手摸了一把。
得到的结论也和他的猜测一样,鉴定结果依旧是那种神秘的‘少典真文’。
这种结果让陈凡感觉颇为意外,原本他以为,所谓的少典真文应该是某种祭祀用的专门文字。
这种现象并不算罕见,在全世界许多文明之中也都曾经出现过,甚至在华夏也不是没有先例的。
专门用来祭祀的文字,会被特意描绘得十分复杂神秘。
这样一来一是可以增加神秘感,让祭祀人们更加信服,二就是为了增加书写难度,为主持祭祀的巫祝阶层巩固地位。
不过这样的祭祀文字数量总不会太大,而这里,光是石鼓数量粗略估计就有不下三百枚,而且其上的文字重复度居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