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情理交融
理,总是和情紧密相联,密切相关的,辩论说理,也总有一定的情感,辩论者的思想感情要有助于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
俗话说,入情入理,通情达理,理贵圆,情贵真。只有理圆情真,情理交融,才能征服别人的心,以理服人。
(1)理寓情中,情至理通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以理喻人,很难服人;以情动人,人为之倾倒。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因为**大搞极左路线,一大批同志蒙冤挨整,***很快发现了极左倾向,及时纠正。在澄清是非的基础上,***同志代表***,在延安大礼堂向这些同志公开致歉。会议一开始,***同志首先代表***承担了责任,脱帽肃立,会场唏嘘声一时四起。***同志本来要讲一番勉励大家的话,要大家放下思想包袱,解脱精神枷锁,重新以火热情怀投入革命斗争。但面对这样局面,他如何讲话呢?他捧着帽子低沉地说:“看来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我这个帽子戴不起来了!”一句语重情长的话,似春风一样立即传遍了会场。最先是前排的同志鼓起掌来,刹时会场掌声雷动,长久的掌声像春雷一样扫除了积压在每个同志心头上的阴霾,会场即刻振作起来,***在活跃的气氛中成功地讲完了话。
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情的作用,情不能代替理,但也不能过分贬低情的作用,理在情中,情感常常也在说理。如果***先不以情动人,改变会场的环境气氛,达到领袖和同志间的心声交流,那么,他无论怎样说理,恐怕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短短一句话,反映了***伟人的智慧和水平。
(2)情能达理,情至理成
1956年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作反斯大林的报告。他指出了斯大林的许多错误,如二战中轻敌,贻误军机;肃反扩大,杀人过多;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等等。正当他作报告时,下面传上来一张纸条,上写:“当斯大林做这些事时,你在哪里?”的确这是不好回答的问题。赫鲁晓夫自1939年起就任*****委员,身居高位,斯大林的所作所为,他岂能不知?为什么斯大林死后数年,他才宣扬他的错误呢?赫鲁晓夫当众读了这张纸条,他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大声发问“这是谁写的纸条,请站起来!连问数声,无人敢应。赫鲁晓夫即以诙谐的语气回答:“当时我就在你坐的那个地方。”按照赫鲁晓夫的一贯作风,这张纸条是一定要严加查究的,从列席会议的数千人中查这张纸条,对克格勃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人们都为写这张纸条的人捏把汗。但以后赫氏一直置之不问。赫氏一生,后人微词颇多,但此一举却为人称道。赫氏以不言之情,公开地向纸条的主人和与会的同志表明了他对苏共党内政治生活的态度。这里,赫氏并未正面回答这个棘手的问题,而是迂回说理,以情动人。
(3)情贵真,理贵明
人生活中离不开情感的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更贵真。辩论者以真切的感情施于对方,不仅表现了自己的诚意,而且表示着自己美好的愿望。去伪饰,存真情,是辩论情感的又一原则。真情常常与理是相连的。
林肯之所以能入主白宫,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依靠自己以激越的真情击败竞争对手道格拉斯而平步青云的。与林肯相比,道格拉斯风度翩翩,神态怡然,演说辞语言生动,词句优美,有着超卓的政治家的活力。但道格拉斯的演讲,在过分追求的修辞中有一种矫揉造作之气。他演讲更多地注重自我修养,而不注重听众的情绪和心理需要。林肯的演讲,朴实的风格中有着平民不加修饰的乡土味。他演讲时注重听众的反映,道出民众的心声,他说的话,常常是听众要说的话,人们的直觉里感到林肯的立场观点和情感都真正在他们一方,是他们的代言人。两人在伊里诺斯州进行过一次轰动美国的著名辩论。林肯不仅获胜,而且被人美誉为“诚恳的亚伯”,而道格拉斯却被人戏称为“小伟人”。
情不同于别的东西,情可伪装,而真情却是伪装不来的。是真就不用装,要装就不会真。潘**哭夫,哭而不悲,一听就是假的;刘阿斗思蜀,欲哭无泪,一看就是别人教的。他们装出的外表,是毫无力量的,苍白而干涩,令人反感。
(4)情感驱动,真情打动
要想诱使初次见面的朋友说话,首先,必须让对方能有愉快的心情。关于这点,最好的榜样就是电视台或电台的优秀节目主持人。一般人总以为他们是谈话的高手,事实上,他们比一般人强的也只不过是懂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