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赵平安重生后没多久,七岁的姐姐便带了他和近万两家产给姜家做了童养媳,姐弟俩在姜家过起了“寄人篱下“的日子,读书科举的同时还不忘养蚕,缫丝,普及棉花……
前期可能会慢热一些,主角过几章才会出来,赵平安入了姜家后就差不多进入正题了。
作者:酸茄爱大猫
--------------
--------------
宣武十三年禹州鹿鸣郡的鹤溪县。
八月的天儿跟往年一样热得晒人,梨园巷几家大户人家门口,看门的小厮汗湿了一背,几个劳力实在忍不住躲到阴凉地儿偷个懒儿。
街上锣鼓喧天,送喜的车队排成一条长龙,六丈宽的大道被这队人马和一旁做买卖的摊位占了有一多半,人群顿时变得拥挤起来。
“这是谁家好事近了,三伏天办喜事倒是少见”
这人也是随口一问,不是说三伏天不叫办喜事,主要大热天的菜品极容易坏,因着做席宴请宾客,吃坏肚子也是常有的事。
后来次数多了,大多数人家都愿意会选择在秋冬季节请宴,便就成了惯例。
“你没听说啊!赵家小姐要给姜家少爷当媳妇儿了。”
“哪个赵家?”问话人一头雾水。
那人环抱着胳膊靠在墙角阴凉处,答道
“就咱这破落户小县城能有几户姓赵的,还不是那个刚没了当家人的赵家。”
他顿了顿,指着抬着嫁妆的车队又接着说道
“啧啧,你瞧瞧这刚抬过去的嫁妆,又是宅子又是地的,我估摸着这是把半付家产都给陪进去了”。
发问的路人一脸不信,挤着眼冲他辩驳“不能吧!他家闺女才几岁大?我记得前些年我还去他家喝过他家大闺女的满月酒,能这么宠孩子还给闺女办满月的没几户人家。”
没等他接话,另一人“呸呸”吐着瓜子皮噘着嘴补充
“七岁,还嫩着呢!”
“别逗我,七岁?真的假的?”
“比真金还真,还是我婆娘她大姑奶的妹子给操持的婚事”。
“好家伙”那人一拍掌,一脸讶色。
“他家没了当家人,赵家太太是疯了么,几岁孩子也舍得给别家当童养媳,真是亲生的闺女?”
“嘿,你这说的不是废话吗,不是亲生的能给陪这么多嫁妆,光明面上的地跟宅子粗粗一算都是上千两,还不算金银首饰,瞧这刚过去的金头面,又是上百两银子。先不说赵家陪了多少,姜家给的聘礼还没算呢……啧啧,真是有钱。
另一人接着补充“不光这些,我听说他们家还送了顶红宝石嵌的累丝珍珠金冠,听说是从西域弄来的宝石,手指盖那么大,那颜色叫一好看,端得一个富丽堂皇,传得神乎其神,我家里卖儿卖女都买不起这一套头面,啧,要么说闺女都是赔钱货呢……”
“一个舍得嫁,一个舍得聘,掏的是人家裤兜儿里的银子,跟你有啥关系,别光说人家,有这本事你也陪,光在这眼馋有个屁用”。
那人口中“唏嘘”着后撤了半步,摇摇头道“人家是大户,咱可比不了”。
“呦!你小子别的没有,倒是挺有自知之明,嘿嘿嘿”那人拿他开涮,目中皆是熟稔。
“我日你奶奶个腿儿的李老六,你一天不损我能死是不?”
“能”
那人嘴上骂骂咧咧,一脚踢过去,几人笑成一团。
一月前
赵家太太的里屋。
昏黄的烛火照耀着整个房间,入眼是一水的雕花红木家具,红木雕云纹嵌理石罗汉床、红漆描金山水纹海棠小香几,两侧放着玫瑰椅,赵李氏就躺在那张红木雕花缠枝架子床上。
“阿园,阿园”赵李氏顶着一头细汗,虚弱的喊道。
被称作阿园的女人赶紧从外间儿小跑进来,焦急说道
“太太怎么又醒了,大夫嘱咐过您要好好休息。”
阿园姓吴,是赵家外聘的嬷嬷。从前在宫里做过事,后来岁数到了就被放了出来,她父母又早亡,家里也没有兄弟,她人读过些书,又能干,就一直留在赵家做嬷嬷。
说起来,这已经是他来赵家的第七个年头了。
“咳咳,我实在放心不下悦儿和阿平,真怕一闭眼就再也醒不过来,我的两个孩子可怎么办?我睡不着,你给我倒杯水,我缓缓”
说着就要扶着床板挣扎着要起来,吴嬷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