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聊斋志异 > 默认卷(ZC) 第18章 促织

默认卷(ZC) 第18章 促织

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君,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今译]

明代宣德年间,皇宫里流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向民间征收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西部地区特产,有个华阴县令想巴结上司,弄了一只献上去,试着让它斗一下,还挺善斗,朝廷于是责令华阴县常年进贡蟋蟀。县令责令里正去征收。市井里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得到好蟋蟀就用笼子养着,抬高价格,当作可以囤积起来赚钱的货物。衙吏们狡猾奸诈,借此按人口摊派费用,上头每责成进贡一只蟋蟀,总要使几户人倾家荡产。

县里有个书生叫成名,一直连秀才也没考上。他为人老实而不善言语,便被狡猾的衙吏报上去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办法也摆脱不掉。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就赔光了。又碰上征收蟋蟀,他不敢按人头摊派,而自己又没钱可垫,愁得要死。妻子说:“死有什么用处?还不如自己去找,也许碰巧逮到一只可以充数的呢。”成名觉得有道理,便早出晚归去找。他提着竹筒和铜丝笼子,在破墙下,草丛里,探石挖洞,什么办法都用上了,一直没什么结果,即使捕到两三只,又都是又小又弱,不合规格。县令定了时限追讨,误期就要责打。十几天内,成名挨了上百下板子,两条腿被打得脓血淋漓,连出去捉蟋蟀也不行了。他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寻死。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的巫婆,能请神占卦。成名的妻子拿了钱去占卜。只见红妆女子、白发婆婆挤满巫婆门前。成妻进了屋,见里间挂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问卦的人在香炉上点了香,跪在下面磕头。巫婆从旁向空中替他们祝祷,嘴巴一张一合,不知念些什么词儿,人们都恭敬地站着等着。一会儿,帘子里扔出一张纸来,上面就写着人们心里的事情,丝毫不差。成妻把钱放在桌上,也跟前头的人一样烧香叩拜。一顿饭工夫,帘子一动,一张纸扔了出来。捡起来一看,不是字,而是一张画:当中画着殿堂,像是寺院;后面小山下,乱躺着奇形怪状的石头,有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趴在那儿;旁边一只蛤蟆,像要蹦跳的样子。她翻来覆去看不明白。但看到蟋蟀,暗暗符合了自己的意愿。她叠起来藏好,回家拿给成名看。成名心里来回思索:莫非是教给我捉蟋蟀的去处?细看那景物,与村东大佛寺很相似。于是他强撑起来,拄了拐杖,拿着那画,来到大佛寺后面。那里有座古坟隆起,沿着坟边走去,见许多石头鱼鳞似的排列在那里,真和画里画的一样。他在乱草丛中,侧着耳朵慢慢地走,像寻找针尖草籽那么仔细;可是找得心烦眼花,耳鸣力竭,也不见蟋蟀的影子。他还是不停地到处找,忽然有只癞蛤蟆一下跳走了。成名更加惊愕,忙追过去。癞蛤蟆钻进草丛里。成名跟过去,拨开草丛寻找,见有一只蟋蟀趴在荆棘根下;他急忙用手去扑,蟋蟀钻进石洞里。他拿细草来拨,蟋蟀不出来;用竹筒里的水灌,才出来。这只蟋蟀体态十分雄健俊美。成名追上去逮住了它。仔细一看,大个头,长尾巴,青脖子,金翅膀。成名高兴极了,装在笼子里带回家。全家人都庆贺,就像是得了价值连城的美玉一般。成名把蟋蟀养在放了盆子里,喂它蟹肉、栗子仁,爱惜备至,等着限期一到,就送往官府交差。

成名有个九岁的儿子,见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盆子。蟋蟀突然跳出盆子,跳得很快,孩子一下子没捉到。到他再扑,扑到手里时,蟋蟀已腿断肚破,很快就死了。孩子吓坏了,哭着去告诉母亲。母亲一听,吓得脸如死灰,大骂道:“孽根!死期到了!你爹回来,自会跟你算账!”孩子哭着出去了。不久,成名回家,听妻子一说,就像迎头倒了一盆冰雪。他怒冲冲地找儿子,儿子已不知去向;后来在水井里找到孩子的尸体。成名于是转怒为悲,呼天抢地,要死要活。夫妻对着墙角发呆,饭也不做,话也不说,默默相对,绝望到了极点。

天快黑了,成名打算把孩子用草席包上埋了,近前一摸,还有微弱的呼吸。他惊喜地把孩子安置在矮床上,半夜里孩子苏醒过来。夫妻俩心里稍稍宽慰。但蟋蟀笼子空空如也,成名一看就愁得唉声叹气,也顾不得再想孩子的死活,从黄昏到天亮,都合不上眼。

太阳出来了,成名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忽然听到门外传来蟋蟀的叫声,他很惊异,急忙起来察看,那只蟋蟀好像还活着。他高兴地去捕捉。蟋蟀叫一声就跳走,跳得非常快。成名用手掌盖住,觉得手心里空无一物;手才抬起,它又跳得老远。他急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