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国君死在别人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
(王兴康)
【注释】
(1)秦孝公: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他支持变法,使秦国开始走上了国富兵强的道路。殽(yáo摇)函:殽山和函谷关。殽山在今河南洛宁县北,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至殽山,西至潼津。(2)雍州:古九州之一,其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和北部、甘肃全部和青海部分地区。(3)周室:指衰弱的东周王朝。(4)八荒:即八方。古人把东南西北称作四方,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称作四隅,合称八方。此泛指荒远的地方。(5)商君:即商鞅,原是卫国的庶公子,称卫鞅,好刑名之学。入秦后佐秦孝公主持变法,以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号曰商君。(6)连衡:即连横。古人以东西为横,以南北为纵。地处西方的秦和处于东方的齐、楚等国联合起来以攻打别国,叫连横;东方各国北自燕,南至楚联合起来抗秦,叫合纵。(7)拱手:两手合抱,喻很轻松的样子。西河之外:指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秦国派商鞅讨伐魏国,大破魏军,并俘虏了公子卬。魏国割河西之地给秦国。(8)惠文、武、昭:《汉书》此处作“惠文、武、昭襄”,《史记》作“惠王、武王”。今从《文选》。(9)遗册:册一作“策”,指秦孝公记载政治计划的简册。(10)汉中:今陕西南部一带。(11)巴蜀:皆古国名。巴,在今四川东部;蜀,在今四川西部。(12)东据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秦武王四年,秦攻取韩国的宜阳;昭襄王二十年,魏国献出河东故都安邑;即所谓“膏腴之地”和“要害之郡”。(13)合从:即“合纵”,参见注(6)。(14)孟尝:孟尝君田文。(15)平原:平原君赵胜。(16)春申:春申君黄歇。(17)信陵:信陵君魏无忌。以上四人是战国时著名的四公子,以招贤纳士著称。(18)约从离衡:即山东各国相约“合纵”,以离散秦“连横”之策。(19)以上所列数
人,包括了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人材,有些人事迹已不详。(20)九国:指上文列举的韩、魏等。逡(qūn囷)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此段所记为公元前***年楚、赵、魏、韩、燕五国攻秦之事。(21)镞(zu足):箭头。(22)亡:逃亡。北:败走。(23)卤(lǔ鲁):《文选》作“橹”,大的盾牌。(24)彊:通“强”。(25)享国日浅:孝文王在位仅数日,庄襄王在位也不过三年。(26)秦王:指秦始皇嬴政。《文选》作“始皇”。(27)六世:指秦孝公以下六王。(28)二周:东周末年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王城,东周都巩。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庄襄王元年灭东周。(29)六合:天、地和四方。(30)棰:杖。拊(fǔ府):大棒。(31)百越:古代越族散居在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一带,因其种类繁多,故称百越。(32)桂林、象郡:桂林郡地处今广西北部及东部地区,象郡地处今广西南部地区,两郡均为秦始皇新置。(33)俛:同“俯”。系颈:以带系颈,表示投降。(34)蒙恬:秦名将。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并主持修筑长城。后为秦二世所逼,自杀。(35)藩篱:篱笆,这里引伸为边疆。(36)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实行分封制。丞相李斯竭力驳斥。秦始皇遂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和《诗》、《书》。次年又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史称“焚书坑儒”。(37)黔首:百姓。黔,黑色。(38)堕(huī灰):毁坏。(39)锋:兵器。鐻(jù巨):钟鼓的架子。据《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二十四万斤)。”(40)斩华为城:斩一作“践”,是。践华为城,即据守华山以为帝都的东城。(41)因河为津:以黄河作为帝都咸阳的护城河。(42)谁何:关塞上的卫兵盘问来往行人。何,呵问。(43)殊俗:风俗异于汉族的地区。(44)陈涉: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45)甕(wēng翁)陶制器皿。牖(yǒu有):窗。甕牖即用破甕砌成的窗。绳枢:用绳子系住门板。枢,门上的轴。(46)甿:古“氓”字。隶:低贱的人。(47)迁徙之徒:谪罚去边地戍守的士卒。(48)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墨翟(dí敌):墨子名翟。(49)陶朱:范蠡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