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①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②,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③,云山况是客中过④。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⑤钟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⑥。
【注释】
①魏万:山东博平人,上元初登第,后改名颢,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
山人,与李白有交往。②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他乡的人。这里指
魏万。离歌:告别的歌。一作\"骊歌\",《大戴礼》载:客人临走时,唱
《骊驹》诗。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叫做\"骊歌\"。③听:读去声。
④过:读平声。⑤御苑:帝王的花园。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
方。⑥空令:空使……,白白地让……。令,读平声。蹉跎(cuōtuó
搓驼):耽误、虚度的意思。
【解说】
李颀,东川(今四川省东部)人,盛唐诗人。
少居颍阳(今河南省许昌附近)。开元十三年(725)进士。曾
任新乡(今河南省新乡市)尉。后归东川隐居。他的诗,多
古诗和乐府,尤以五古和七言歌行见长。格调高亢,意气舒
张,而又兼有感情浓郁、音韵铿锵的优点。他以边塞诗著
名,而七律《送魏万之京》也是一首代表作。《全唐诗》录其
诗三卷。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送行诗。诗篇将叙事、写景
和抒情熔于一炉,炼句很有特色。首联承题入笔,意思是
说,昨夜落了微霜,今晨送魏万渡河。”微霜\",点明时令是
在寒秋,增添了离别的愁绪。中间二联全是悬拟之词。颔
联设想友人在途中的景况:鸿雁南归,游子北上,最易惹动
乡愁;云山过眼,行色匆匆,无意观赏流连。颈联设想友人
到达京城长安后的情景:寒气催使树色转枯,钟声多在黄昏
敲响。”关城\"和\"御苑\",意在坐实诗题中的\"京\"字。诗句
不说寒秋促使树叶变色,而说\"树色催寒\",活脱的语言句法
加强了诗的情味。尾联向友人表示劝勉之意:不要把长安
看成是行乐之处,在那里虚度年华。见出诗人与魏万友情
的深厚。
望蓟门①
祖讠永
燕台一望客心惊②,笳鼓喧喧汉将营③。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④。
沙场烽火⑤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⑥。
【注释】
①蓟(jì记)门:当时幽州的治所,唐朝时是北面的重镇。又,蓟门
一作关名,在居庸山中,即今居庸关,形势十分雄伟。②燕台:即
幽州台,为燕昭王所筑,在今北京市大兴县东南。客:诗人自称。
③笳: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鼓:战鼓。这
里都指军中的乐器。汉将营:这里指唐军统帅的营帐。④三边:古
称幽、并、凉三州为三边。这里指范阳节度使的治辖范围。危旌:高
高飘扬的旗帜。⑤烽火:古代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夜间举
火叫\"烽\"。⑥二句表现了作者有慨然从军以报国的志愿。投笔
吏:东汉班超年轻时曾为抄写文书的小吏,一天,他投笔叹道:“大丈
夫当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从军,立功封侯。请长缨:
西汉终军出使南越,他向汉武帝作豪语道:“愿受长缨(绳子),必羁南
越王而致之阙下。”后来他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
【解说】
这首诗写出了蓟门的雄伟形胜,表达了诗人从戎报国
的豪情壮志。首句起得突兀得势,说自燕台望蓟门,使人顿
生振奋之感。”惊\",用字警策,反映受到强烈刺激后的精神
状态。以下五句写望中所见,先看到汉将(即唐将)的军营,
喧喧的笳鼓声带来了紧张热烈的气氛;次写在万里积雪的
背景上,曙色中旌旗在飘动。而\"沙场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