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庄子 > 第9章 马蹄

第9章 马蹄

鲁有兀[兀:断去一足]者王骀[王骀(tai,二声),虚拟人物],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奚假:岂止]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王:超过]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无假:疑为‘无瑕’之误]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已,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常心:恒常不变之心]。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择日:指日。登假:登升,指乘云气而升天],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译文:

鲁国有个人叫王骀,被人砍掉了一只脚。他的徒弟和孔子的徒弟人数很接近。学生常季问孔子,说;“王骀被人砍去了一只脚,但跟他学习的人和先生的弟子各占鲁国的一半。他对学生站着不加教诲,坐着不发议论,跟他学习的人求见时脑袋空空,却能充实而归。难道真的不用说话,只是用诚心感化人而不借助形迹的吗?这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是一位圣人,连我都不如他啊,我还没有向他请教过呢。我况且要拜他为师,何况还不如我的人呢!何止鲁国,我要发动所有的人向他学习。”

常季说:“居然先生的德行都比不上一个断脚的人,普通人更不用说了。像这样的人,他运用心智有什么特点呢?”仲尼回答说:“死生也就是大事了,他却不会同死生一样变化;即使天翻地覆,他的精神也不会丧失。他对万物了如指掌却不随之改变,任凭万物变化却遵循着万物的规律。”

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从事物的差异性角度去分析,肝与胆虽处在一个身体之中,却也像楚国和越国那样远;从事物的共同性角度去看,万物又都是一体的。像这样的人,并不知道什么是耳朵和眼睛可以适宜的事物,而把自己的心灵遨游在德行的境域之中。对事物只看到它的共性,而看不到缺陷,看到断去他的一只脚就像丢掉一块泥土一样。”

常季说:“他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他用自己的智慧控制了自己的心理状态,然后领悟到万物共同的道理。如果达到了忘情、忘形的境界,众多的弟子为什么还聚集在他的身边呢?”

孔子回答说:“人没有在流动的水里照自己的,而是在静止的水里去照,只有静止的东西才能让别的东西静下来。生命源于大地的,只有独特的松柏禀自然之正,四季常青;同是受命于天的,只有尧舜有正气,成为万物之首。有幸能得到这种正气,不仅使自己品行端正,也可以端正他人的品质。有了这种充满正气的力量,就会有无所畏惧的胆识。譬如勇士,他敢只身一人冲人敌人的千军万马之中。为了追名逐利,尚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何况那主宰天地,包藏万物,以人体为寄托,以耳目为幻象,天赋的智慧能够烛照所知的境域,而心中未尝有死生变化的观念,这样超尘绝俗的人,大家都乐于跟从他。他哪里肯以吸引众人为事呢?”

--

申徒嘉[申徒嘉:虚拟人物],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郑子产:郑国贤相。伯昏无人:假托的人名]。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违:回避],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