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
这个成语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拘:限,限制;格:标准,法式。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名叫龚自珍。他生长在浙江仁和(今杭州)五代做官的名门大户人家里,六岁就跟妈妈学诗,十四岁能写诗,十八岁会填词,二十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了。他所作的诗文,大都是极力提倡“更法”,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龚自珍大约在二十七岁中进士后,虽也在朝廷做过近二十年左右的官,曾一度担任过礼部主事(官位不高)。但他不满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和官场中黑暗的现实,在公元1839年毅然辞官回乡。
这年的夏天,龚自珍辞官由京城(北京)去杭州,路过镇江的时候,恰好碰上赛神,人们抬出玉皇及风神、雷神来拜祭,向神灵祈祷福禄的人多达万余。当时,有人认出了他就是当代文豪龚自珍。一位道士走来请求他写一篇祭文献给天神。龚自珍便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借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要求革新进步的愿望。全诗共四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整个中国的代称;恃:凭借;喑:(音yīn音)哑,沉闷;究:到底;抖擞(音sǒu叟):振作。
诗的大意是说:清王朝统治了的中国要有生气,就得靠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大变革;但是象现在这样到处死气沉沉、群众受压抑不敢讲话,实在令人悲愤。我还是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拘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材降到人间来。
这一路,龚自珍自农历4月23日出京,到7月9日到家,光诗就写了三百一十五首。这年又是农历的己亥年,这些诗合起来就叫《己亥杂诗》。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简化为“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一种办法。
这个故事同时也是“万马齐喑”这个成语的来源。它用来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
不平则鸣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序:唐初形成的一种文体,即赠言;不平:指受到委屈和压迫;鸣:发出声音,指有所发抒或表示。
孟东野,即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青壮年时流连诗酒,屡次参加进士考试均不中。直到公元796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中进士时,年已四十六岁。他一生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直至死后,还要靠朋友凑钱来埋葬。他终生以作诗为业,诗歌大都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活窘困、仕宦不达的怨叹和愤懑,也有揭露封建士大夫的虚伪和势利之作。孟郊五十岁那年,被任为溧阳(今江苏溧阳西北)县尉时,他的朋友韩愈很同情他的遭遇和处境,为了宽慰孟郊的抑郁情绪,特著文赠言,即《送孟东野序》。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写道: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挠(音náo铙):搅动;荡:震荡;激:阻挡水势,激起波涛;趋:快走,这里指水流得很快;金石:指乐器。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凡事物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喊声。草木本来无声,风去搅动它就发出声音。水本来无声,风震荡它就发出声音。水流得快,也许是由于外物阻塞,增强了流势;水沸腾,也许是由于火的烧烤,翻腾起来。金石本来无声,是因为敲击它才发出声响。人发表言论也是这样,是因为对外界有感触,不能不表达出来。人唱歌是内心有所思念,人哭泣是心中有悲伤。一切从口中发出的声音,大约都是有所不平的啊!
后来,人们便由此引出“不平则鸣”这个成语,比喻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不食周粟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伯夷列传》。粟(音sù素):谷物。
殷朝末年,在现在的河北省卢龙县境内,曾有过一个小国叫孤竹国。当时这个国家的国君有两个儿子。老大叫伯夷,老二叫叔齐。两兄弟自幼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当国君在世之日,就打算立叔齐接班,继承王位。国君死了以后,叔齐不愿自立,就推让伯夷做国君。伯夷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