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3章

第3章

化。对不听劝化的顽固头子,就抓住时机狠狠打击。前三次上书,汉宣帝召集群臣研究,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赞同,并指责赵充国迟迟不进兵,催促他发兵进攻。后来,汉宣帝经过再三思考,又觉得赵充国讲的确有些道理,就把派去征讨的各路骑兵撤回来,只留下赵充国在那里屯田防守,开展各种工作,主要用教育、劝化的办法,去征服西羌。这么一来,果然很有效,西羌那边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百闻不如一见”引申为成语,用来比喻即便听人说一百遍,也不如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处理问题要多作实地调查研究。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曹冏(音jiǒnɡ窘)《六代论》。僵(音jiānɡ江):僵硬。

曹冏是三国时候魏国的人。在魏国初建立时,急需巩固其统治,曹冏便上疏魏王,说:“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意思是说:有句老话说,有一百只脚的虫子,死了以后在较长的时间内还不会僵硬。这是由于支撑着它的渠道很多啊。曹冏引用这句古语的目的,是劝告魏王要大力重用亲信,扶植自己的势力,网罗人才,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后来,人们便把这句古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引申为成语,用来比喻被打倒的反动阶级或集团,余孽尚存,如不彻底肃清,还会兴风作浪。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北宋和尚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偈(音jì记)。

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招贤的和尚,在他每日念诵的佛经中有这样几句唱词:“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百尺竿头:并非就是百尺,泛指很高的竿子,佛教比喻修行到了极高的境界;十方世界:整个宇宙,万千世界。这段话的意思是:修行到了百尺竿头这样的境界,也不可自满自足,还须要继续努力,这样整个宇宙就可以存乎自己的一身了。这本是佛家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后来人们就摈弃它的原意,把“百尺竿头须进步”引申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纵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不能自满自足,仍然要继续努力,以求不断地更大进步。含勉**意。

别无长物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长物:多余的东西。

东晋时候,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在朝里做过大官,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他虽说官高位显,但一向以简朴、清廉自誉。

有一年的夏季,王恭从会稽、(今浙江绍兴)巡视回到京都建康(今南京市)。他的叔叔王忱就去看望他,见王恭坐在一领大竹席上,非常舒适,又想到他刚从会稽这个盛产竹子的地方回来,便对王恭说:“恭啊,你刚从竹乡回来,象这样的好席子一定不少,就送给我一领吧!”

王恭默而不答。过了几天,王恭果然送了一领竹席给王忱。

为了表示对王恭的谢意,王忱再去王恭家。这次,他看见王恭坐的不是竹席而是草席。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王恭就只有一领竹席,送给王忱后自己就只好坐草席了。王忱既敬佩又惊讶地对王恭说:“本来我还以为你的席子很多,才向你要,想不到你也就这么一领啊!”

王恭听罢,哈哈一笑,回答说:“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意思是说:哎呀,叔叔啊,你还不了解我的为人,我王恭从来就没有多余的东西。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把王恭这句话简化成“别无长物”这个成语,原指做官清廉,不贪赃枉法;现多用来比喻空无所有。

别有天地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李白《山中问答》诗。天地:指境界。

皖南地区的黄山,风景俊秀,千百年来,不知博得过多少诗人的讴歌和赞美。唐朝天宝十二年间(公元753年),诗仙李白曾经来到这里遨游,并写下了一些隽永飘逸的诗篇。

位于黄山西南面的碧山,好似一块璀璨晶莹的碧玉镶嵌在黄山的画屏上。它不仅是座玲珑秀丽的名山,而且还盛产一种名叫白鹇的珍禽。这种鸟,形状很象山鸡,体形美,羽毛洁白而润泽,惟嘴爪鲜红欲滴,十分逗人喜爱。但它栖于乔松之上,既不易捕捉,又很难畜养。李白来到碧山时,曾亲自去访问过一位叫胡晖的山民。胡晖见了李白,因为久仰他的盛名,便把自己畜养的一对珍贵的白鹇送给了李白。李白很喜欢鸟禽,得此鸟极为高兴,当即挥笔成诗一首:《赠黄山胡公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