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6章

第6章

稠人广众

“稠人广众”,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西汉武帝时将军灌夫,为人刚直不阿,为时人所称道。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一天,灌夫在京师长安(今西安市)与长乐卫尉窦甫一起喝酒,喝醉了,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武帝祖母)的昆弟,汉武帝担心因此事太后发怒而诛灌夫,即先采取了保护灌夫的措施;将灌夫调往燕地(即现在北京周围这一带地区)做燕国相国。数年后,灌夫又因犯了法,被免官,返居长安。灌夫一生不仅从不去阿谀逢迎权贵,相反,对“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意思是,对愈是贫苦、无地位的人,愈是敬重,把他们看作与自己相同,从不歧视。而且,愈是在大庭广众之中,他对这些人更能够礼贤下士,下车相让,赞人之长。所以,当时那些地位卑下但很有才能的人,都愿意归到他的门下。

“稠人广众”,后也有称“稠人广座”的,与“大庭广众”成语意思相差不多,都是指有很多人的场合。

察言观色

“察言观色”,观察别人说什么话时脸上流露出什么气色,以决定自己该怎么行动。这是孔子教他的弟子如何做到“通达”的故事,见《论语·颜渊》篇。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老师士怎样才可叫做通达。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反问子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意思是:“在朝廷里必定有名声,在家里也有名声。”孔子道:“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意思是:“这仅仅是有名声,但并不是通达。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得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说话的脸色;常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象这样的人,在朝廷里必定通达,在家里也必定通达。”

现在,人们一般将这个成语用成“察颜观色”,与“察言观包”意思相同。

魑魅魍魉

魑魅魍魉(读chīmèiwǎnɡliǎnɡ痴妹网两)”出自《左传·宣公三年》,原来为“魑魅罔两”,指各种妖魔鬼怪。现在它已变成为各种各样坏人的代名词,与“牛鬼蛇神”意思相差不多。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统率大军攻打陆浑戎族,并陈兵东周疆界进行阅兵演习,以威胁周天子。胆小的周定王瑜十分惶恐,急忙派遣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王因早怀夺取周王室之野心,便乘机询问王孙满关于九鼎大小轻重的情况。九鼎乃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为王家传家之宝。王孙满洞察了楚庄王的用心,便机智地以历史上夏桀商纣暴虐失国的教训提醒楚王,指出周虽德衰,但天命未改,不可问鼎。同时说九鼎上铸的尽是些魑魅魍魉(即妖魔鬼怪),人们可不要遇上它们。

残贼一夫

《孟子·梁惠王》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孟子去见梁惠王,在交谈中,梁惠王问孟子:“听说商汤放逐过夏桀,武王讨伐过殷纣,有这事吗?”孟子回答说:“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梁惠王又问:“臣子杀掉君主可以吗?”孟子没有作正面的回答,他说:“破坏仁爱的人叫‘贼’,破坏道义的人叫‘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弑君。”梁惠王听后,点点头,觉得孟子的回答很有深意。

后来人们把“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简缩成“残贼一夫”或“残贼独夫”,用来指人民的敌人。在这个意义上也被说成“独夫民贼”。

沧海横流

《晋书·王尼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代城阳有个人名叫王尼,他寓居洛阳的时候,曾当过护军的军士,给军府养马。有一天,王尼和胡毋辅之在马房烤羊肉下酒,酒醉后,便擅离职守而去。护军为此大惊,便免去了王尼的职务。此后,王尼无以为生,只得靠人赐食过活。

王尼早年丧妻,只有一子,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后因避乱从洛阳到江夏。他们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有一头牛,一辆车。白天出门觅食,晚上宿在车中。王尼对此感叹道:“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意思是:海水四处奔流,使人无安身之处。)

后来荆州又闹灾荒,王尼没有吃的,便把牛杀了当饭吃,把车打烂当柴烧。牛肉吃完,柴烧光,别无他物,父子两人终于冻饿而死。

后来人们引“沧海横流”比喻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

侧目而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