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22章

第22章

前无古人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自古以来没有人这样做过。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陈子昂,二十四岁中进士。他有才学,又有抱负,上书论政,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任命他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典司图籍的官员),不久转为右拾遗(中书省谏官)。后来,他又曾一度从军。

武则天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年),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北伐契丹。三十五岁的陈子昂第二次从军,担任随军参谋,帮助出谋划策。武攸宜没有什么谋略,前锋打了败仗。陈子昂几次向他献计,甚至自告奋勇,请求率领一支万人的军队为前锋出击。武攸宜不仅不允,而且把他降为军曹。

由于抱负不能实现,陈子昂悲愤填膺,惆怅不平。当时,军队驻在燕地,他登上古老的幽州台,不禁想起了古代燕昭王重用大将乐毅的历史往事。

乐毅的祖先是魏国人,后来居住在赵国。他从小爱好兵法,成人后在赵国当武将。因赵国发生内乱,到魏国去当官。公元前三○八年,魏王派他出使燕国。燕昭王见他很有才能,便请他留下。乐毅早就听说昭王礼贤下士,便决定留在燕国。后来乐毅率军击破齐国,先后攻下七十多城,立下赫赫战功。有人嫉忌他,在昭王面前攻击他有野心。昭王不听谗言,把搬弄是非的奸臣杀了,从而使乐毅更效忠于他。

陈子昂吊古伤今,不由得悲愤地唱出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来,陈子昂被解职回乡,为一个县令所诬,投入监狱,忧愤而死。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师:师表,样,引申为鉴戒。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就好办了。表示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战国初,晋国的卿大夫(国王及诸侯分封的臣属,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知伯,在率领韩、赵、魏三卿灭掉晋卿中行氏之后。向韩、赵、魏三家索取疆土。韩、魏两家因害怕知伯,都给了他土地,但赵襄子不肯给予。于是,知伯又会合韩氏和魏氏的军队攻赵。

赵襄子采用大夫张孟谈的计谋,暗中与韩、魏两国联络,说如果赵国被攻灭,对他们是不利的。最后,韩、魏与赵的军队秘密联合起来,偷袭知伯的军队,把知伯活捉了。

在这场争斗中。张孟谈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是事成之后,他却向赵襄子提出辞呈,不再为赵襄子干下去了。

赵襄子觉得很奇怪。问张孟谈为什么要功成身退。

张孟谈回答说:“从前有人说,春秋五个霸主所以能很好地治理天下,那是因为国君都能驾驭臣子。而绝不为臣子所驾驭。如今我作为臣子,名声显达。地位高尊,权力重大,信服的人太多了,所以应该放弃功名,削掉权势。”

赵襄子不高兴地说:“我听说凡是能辅佐国君的,名声才能显达;功劳大的,地位才能高贵;对国家能负责任的,才能委以重任;只要自己忠诚,众人便会信服。先圣所以能安邦定国,就因为这样做的缘故。你为什么要辞离呢?”

张孟谈说:“大王所说的是成功所必须的东西,而我说的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道理。我听说,从前君臣一起打天下。最后取得成功,这是常有的事。但成功之后君臣权力平等,臣子的结局美好,那是没有的。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也就好办了。大王即使不同意我辞离,我也没有力量来帮助您做事了。”

赵襄子见他说到如此程度,知道无法挽留,只好同意他辞离。

强弩之末

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强弩所发的箭,飞行已达末程。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起作用。

西汉时,有一位叫韩安国的人,他本来是梁王刘武的中大夫,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曾立过功。后来因为触犯国法,被革去职务,就赋闲在家,过着栽花养鸟不问世事的隐士生活。

直到汉武帝做了皇帝。任用田蚡作太尉,他就去贿赂田蚡,请他保举自己。汉武帝知道韩安国很有才能,便派他担任北地都尉的职务,不久又升迁为大司农。后来。由于韩安国平定战乱有功,汉武帝又让他作了御史大夫。

这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而交战,时而议和。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了一位使者来议和,武帝一时之间也难以决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来讨论这件事。

大臣中有个叫王恢的,过去曾在边疆做过几年官,对于匈奴的情况相当了解,他认为凭汉朝的军事实力,一定能扫平匈奴,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