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32章

第32章

置之度外

《后汉书·隗嚣公孙述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刘秀刚刚建立政权之后,全国形势还很不安定。不少豪强掌握兵权独霸一方,和刘秀争夺天下。

当时,公孙述远在四川,自立为王;隗嚣在甘肃一带,自称西州上将军。不过隗嚣已投靠刘秀,并派他的儿子去东汉做官。刘秀考虑常年用兵,必会兵疲力尽。他想公孙述远在西南边远地区,对他威胁不大;隗嚣已投靠自己,他儿子也在东汉做官,可以休整一下,以利再战。于是,他对部下说:“且可置此两子于度外耳。”(意思是:暂且把公孙述和隗嚣放在他的考虑之外。)

后来人们把“置此两子于度外”说成“置之度外”,用来表示不把它放在心上。

中流砥柱

郦道元《水经注》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古代大禹治水的时候,在河南山西之间遇到一座大山,截住流水去路,于是他化为一只熊把两座山劈开,让河水绕山而过。“山见[xiàn]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意思是:被劈开的山,屹然位于水中,看起来很象柱石一样。后来就把这山叫做“砥柱山”。)

元代诗人丁鹤年作《自咏》诗云:“长淮横溃祸非轻,坐见中流砥柱倾。”

后来人们引用“中流砥柱”比喻某种政治力量十分强大,能起支撑作用,象立于急流中的石柱一样,经受得住狂涛巨浪的推打而不动摇。

终南捷径

《新唐书·卢藏用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卢藏用想当官而又没有得到官职,就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自称终南隐士。他的意图是有朝一日为皇帝发现,被召为官。后来终于被征召去做官了。和他同时代的司马承祯也以同样的办法取得了官位。有一次,卢藏用同司马承祯一道,路过终南山时,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此中大有嘉处。”司马承祯有所领会地说:“依我看来,‘仕宦之捷径耳’(意思是:做官的捷径啊)。”

后来人们把两人求官之法称为“终南捷径”,用来比喻求官谋利的方便门径。今用来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众怒难犯

《左传·襄公十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郑国的子孔代替子驷执政之后,独断专行,他想尽各种办法妄图独揽大权。

有一次,他叫大小官员一律向他订立誓约,绝对听命于他,不得参加意见。他这种作法,遭到了一大批官员的反对。子孔非常生气,想要杀掉这批持反对意见的人。这时,郑国的大夫子产劝他不要这样做,最好把以前叫各级官员写的绝对听从的誓约烧了。子孔不听,他说:“立誓约原是为了安定国家,如因众人的愤怒就把它烧了,那国家就难治了。”子产继续劝告他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意思是:众人的愤怒不能够触犯,凭个人愿望办事是很难成功的。)并且还告诉他:“触怒众人,必将引起祸乱,最好还是按照众人的意愿办。”经子产劝说后,子孔才把誓约当众烧了。

后来人们引用“众怒难犯”来说明群众的愤怒是不可触犯和轻视的。

众叛亲离

《左传·隐公四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卫国公子州吁为了使自己当上国君,便采用阴谋手段将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卫桓公杀了。这件事引起了国内人民极大的不满。州吁为了转移国內的矛盾,借口替先君报仇而攻打郑国。但是,尽管联合了宋、陈、蔡等国去伐郑,也无法取胜,不得已只好撤兵。

州吁篡位之后,对内欺压人民,对外穷兵黩武,引起了国内人民的痛恨。鲁隐公见此情形就问他的大夫众仲:“州吁的事能否成功?”众仲回答说:“州吁这个人,仗恃他的武力,兴祸作乱,把灾难带给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残暴不仁,滥用酷刑,杀害忠良,失去了亲信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众叛亲离,难以济矣。’(意思是:国内的民众都反叛他,亲信的人也远离他,他要想成功事业,是不可能的。)”

果如众仲所料,州吁篡位不到一年就被卫国人杀了。

后来人们引用“众叛亲离”表示大家都反对他,亲人都远离他,常用来形容反动派已失去民心,非常孤立。

众志成城

《国语·周语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周景王十一年,国家下令铸大钱,废小钱,使百姓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周景王二十三年,又收集民间存铜,铸造大钟,再次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