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宋词三百首 > 第20章

第20章

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①,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②。惜别伤离方寸乱③,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④。

【注释】

①四叠阳关:王维绝句被谱入乐府。因末句是“西出阳关无故人”,故名《阳关曲》。《诗人玉屑》说送别时,把最后一句反复唱三次,叫《阳关三叠》。苏轼《论三叠歌法》“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普通首言之,则是四叠……”可见宋代唱《阳关曲》,每句皆叠,故为四叠。

②潇潇:细雨声。

③方寸:心。

④东莱:指莱州,今山东掖县。蓬莱:亦名蓬壶,****渤海三山之一,见《史记·封禅书》。

【简说】

这首《蝶恋花》被曾慥《抖乐府雅词》收为清照词。曾慥与清照同时自然比较可信。词的内容是送别,但另本有题:“晚上昌乐馆寄姊妹”,于是有人认为晚上昌乐馆的该是清照自己;伤别的对象该是众姊妹。但细读词句,不难看出分明是夫妻伤离的口气。不仅在本词内不见手足之情的暗示,其他资料或词篇也从来不见清照有情笃如此的姊妹。还是依照本词的具体表现把它当作夫妻伤离的词比较妥当。

这首词写于宣和二年,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益都),将离故居青州(今山东掖县)时。这次言别有特殊背景:当时困难方殷,家难才平。两人在青州偕隐,寄情金石书籍,逃避现实,十分安逸,一旦分离悲伤不能自己,因此词一开篇就写别时泪,唱送别歌,以夸张和白描笔法,毫不掩饰悲痛,但三四句陡然转境,设想明诚旅途艰苦,野宿凄凉,恰如柳永《雨霖铃》,转移“执手相看泪眼”的镜头,忽为对方设想,描绘一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新境。过片,再续上片首二句,回叙别筵的一个细节:本来夫妻相别,最可珍惜的是临行交杯、叮嘱千万,不料当时心烦意乱,酒未到,心先醉,草草杯盏,什么要紧话也没说,这一细节叙述,把离情表现得既深且苦,淋漓尽致,不想结句又宕出新意:东莱毕竟不是蓬莱还可以书信往来,不至于像“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吧,淡淡的希望,微微的宽解,从热烈激切之辞转入温婉隽永之境,恐怕只有大词人如清照,才有此纵横开合的笔力吧。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①

永夜恹恹欢意少②,空梦长安③,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④,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⑤。醉莫插花花莫笑⑥,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释】

①上巳召亲族:古人有上已修禊的习俗。在阴历三月上旬巳日,(自魏时固定为三月三日)召宴亲友,临水插花,祓除不祥。

②永夜:长夜。恹恹:形容夜的久长,如《毛诗·湛露》:“恹恹夜饮”;李商隐《楚宫词》:“秋河不动夜恹恹”。又作黯淡无光解,如《汉书·李寻传》:“列星皆失色,厌厌如灭”。有时也形容人的精神不振的样子。

③长安:汉唐国都(今西安市),后人多用代指国都。此处指北宋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

④杯盘草草:酒莱简单,不半盛。

⑤称:适合,相当。

⑥插花:欧阳修《洛阳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市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简说】

这首词有题:“上巳召亲族”,当作于建炎三年(1129)三月,建炎元年,赵明诚起知建康(今南京市)。第二年,清照南下赴建康住所。建炎三年夏初,明诚罢官。八月,明诚病逝。夫妻“上巳召亲族”,只可能在这一年的三月。过后清照飘零无依,怎能召饮亲族呢。据张端义《贵耳集》云:“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她还做了一些义愤激发的爱国诗歌,因遭时忌,现只存零星断句。这就无怪乎本词开端就点明这一个非常时期和非常的思想状态。“永夜恹恹”,“空梦长安”,前者象征国家的一蹶不振,黯淡无光的局面,女词人“空”有乡关之思。“空”怀恢复之志。在长夜漫漫乡梦沉沉的情况下,他们夫妻聊作应节之宴。词中的“报”字“宜”字,透露她应时纳俗,强颜欢笑的内心痛苦。正反两层,跌宕昭彰。和《武陵春》、《永遇乐》是相同笔调,极曲折起落之致。

下片描摹此时此境的感受,杯盘草草,以酒浇愁,以梅比酸。洛阳有醉后插花的风俗。主人说:这里是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