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首词,寄给两位友人。他看到优美醉人的江景,不禁触景生情,联想到祖国长期陷入分裂状态,而自己多年劳碌奔波,南北还未统一,有家却归不得,悲愤心焦不可名状。他又感叹在这无所作为的时
代,在这美好的东南之地,像当年曹操刘备那样大有作为的英雄人物,“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现在再也找不到了。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苟且偷安,致使抗战派的理想不能实现。“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这是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沉痛控拆。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①
举头西北浮云②,依天万里须长剑③。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④。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⑤,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⑥,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⑦,冰壶凉簟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⑨?
【注释】
①南剑双溪楼:南剑,宋时州名(今福建南平县)。《南平县志》:“双溪楼在府东。又有双溪阁在剑津上。”此指后者。剑津,即流经南平的剑溪(今建溪)。双溪,指剑溪和樵川。《舆地纪胜·南剑州》载南平风景“冠绝于他郡。剑溪环其左,樵川带其右,二水交流,汇为澄潭,是为宝剑化龙之津。”
②“举头”句:这是以浮云遮蔽西北的天空表示中原沦陷。
③“倚天”句:要用倚天万里的长剑来扫荡金人。
④“人言此地”三句:传说这里深夜时常常看到宝剑上直冲于天的火焰。斗牛,北斗、牵牛二星。
⑤燃犀:《晋书·温峤传》载苏峻兵反,温峤奉命平乱。还镇,“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异状,或乘马车着赤衣者”。即照妖的意思。这里把金兵作为妖魔来说。
⑥峡束苍江对起:苍青的江水受到了对峙的两岸的约束。《舆地纪胜·南剑州》引古诗:“双溪分二峡,万古水溶溶。”
⑦“元龙”二句:陈登字元龙。《三国志·陈登传》引《先贤行状》:“登忠亮高爽,有大略。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综。”又,“(许)汜白:‘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
⑧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指闲居自适的生活。
⑨“又卸”二句:是说在斜阳里系缆沙岸。缆,系船的绳子。
【简说】
这首登览词,即景抒情,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描绘一幅寂寥迷茫的图画,传达出词人郁闷的情怀。词中高瞻阔步,俯仰古今,透过个人的政治境遇来表现对景物的特殊感受,情与象会,深沉感人。
上片写登楼所见,以及由此触发起来的想象。登上双溪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原失地上空飘卷的浮云。爱国激情所致,随即生出“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突发奇想。他念念不忘**,幻想入水中去取出神剑来扫荡金人,可是他又顾虑到水上“风雷”、水底“鱼龙”的层层干扰。这所谓风雷、鱼龙,显然是指南宋朝廷里反对抗金的主和派。下片借景抒情,写的是壮志难酬、抑郁苍凉的心境:一方面发出“千古兴亡,百年悲笑”的感慨,流露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无限关心;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元龙老矣,不妨高卧”的隐退思想。
这首词联系着历史传说写山川景物,联系着当时的政治风云写自然风光,把自己的政治情思寓于摇曳闪烁的形象与意象之中,用的是象征性的手法。辛弃疾的登览词,多写得豪放壮阔,这一首却写得沉郁顿挫,寄慨遥深。
满江红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①。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②?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③。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④。休感慨,浇醽碌⑤。人易老,欢难足⑥。有玉人怜我,为簪**⑦。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⑧。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⑨。
【注释】
①倦客新丰:《新唐书·马周传》:马周未得意时,“舍新丰逆旅,主人不顾。”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貂裘,“苏秦始将连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