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宋词三百首 > 第31章

第31章

是愁。”在古典诗词中,人们常常把头发变白同愁紧密联系在一起,白居易说“我为愁多白发垂”,苏轼也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言”两句概括了白、苏的诗意,作者的目的则是要用以反衬自己想法的正确,说明愁不会把人压倒。妙在不直说,而是即景生情,借沙鸥而反诘,从而证明发白同愁无关。这两句词虽然是从白居易《白鹭诗》“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脱化而来,但白诗语调舒缓平直,而辛词则高亢激越。这样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而且形象具体,用意含蓄,令人味之不尽。

汉宫春

会稽秋风亭观雨

亭上秋风,记去年嫋嫋②,曾到吾庐③。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④。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⑤。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⑥!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⑦。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⑧。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⑨。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⑩。

【注释】

①这首词主要是怀古,词题宜作《会稽秋风亭怀古》。作者同一段时间写的另一首《汉宫春》,题作《会稽蓬莱阁怀古》,但其中怀古的内容不多,倒是有其旨近于观雨的“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的句子。看来很可能是两首词的题目发生了舛互。秋风亭,辛弃疾起知绍兴后所建。

②嫋嫋: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③吾庐:指作者闲居时的住所。

④“山河”二句:《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辛弃疾引“新亭对泣”的故典,借思念瓢泉来抒发他怀念北方故土和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⑤“成功”二句说:夏天过去,用不着扇子了,人们和它的关系就疏远了。“成功者去”,典出《战国策·秦策》:“蔡泽谓应侯曰:‘四时之亭,成功者去(每个季节完成它的使命就自动退去)。’”“团扇便与人疏”,取意于班倢伃《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思情中道绝”。这里作者是借时序的代谢和妇女的被弃表达自己对前程的忧虑。

⑥禹迹:本谓大禹治洪水足迹所至之地。此处当是代指南宋沦陷的疆域。

⑦“千古”三句说:千古流传的汉武帝的《秋风辞》,词句多么优美,颇似司马相如的作品。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这里代指刘彻。刘彻不仅有雄才大略,而且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司马相如因写了《子虚赋》而被汉武帝召见。

⑧“只今”二句说:秋风吹来,与当年汉武帝写《秋风辞》的时节一样,但像汉武帝那样有作为的人物,已不复存在,也就无人赏识当今的司马相如了,使我十分愁苦。木落,即叶落。眇眇:远视的样子。余,我。

⑨“故人”三句说:老朋友来信说,要我不要因留恋官场而忘记了家乡的美味。书报,来信说。因循,守着旧习惯。莼鲈:莼菜羹和鲈鱼脍。

⑩“谁念我”二句说:有谁知道我在秋夜灯火下还在读着《史记》呢!这表明作者晚年仍是壮心不已。一编,一部。太史公书,即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简说】

这首词作于嘉泰三年(1203)中节之前,时作者在绍兴做官。辛弃疾对自己的被起用,既抱有“叶公岂是真好龙”的疑问,又希望趁此一展身手。这首词中的豪壮和悲凉交织的情调,当是作者这种矛盾心理的反映。

上片

写看到秋风嫋嫋,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和北方的故土。作者用“山河举目无异,风景非殊”来表达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又用“茫茫禹迹都无”,来感叹南宋朝廷长期苟且偏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中的两个典故,深沉有力的抨击了南宋朝廷和投降派,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程的忧虑。

下片据题立意写怀古的内容。所怀念的人物首先是汉武帝和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汉武帝则不仅有雄才大略,还善于发现人才和重用人才。作者抚今思昔,为当今没有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人物而愁苦。友人劝他弃官归家,他深知“江南久无豪气”,批判了这种消极隐退的思想,自己仍壮心不已,秋夜挑灯耽读《史记》,从古代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力量,增长豪气。

此词艺术手法上的主要特征是大量用典。主旨在怀古,所选用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