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于表者为寒,邪与阳相争则为寒栗;邪之传于里者为热,邪与阴相争则为热躁;其邪在半表半里
之间者,外与阳争则为
寒,内与阴争则为热,或表或里,或出或入,是以寒热往来,此半表里之证也。故凡寒胜者必多寒,
热胜者必多热,但审其寒热之势,则可知邪气之浅深也。
经曰∶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
仲景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论汗(十四)
属性:仲景《论》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
烦疼,当发其汗也。
曰∶三阳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详见前六经证中。
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此当发其汗。按此一证,
虽以太阳经为言,然阳明、少阳日久不解者,亦仍当汗散,但太阳为三阳之表,而主通身之外证,故特举
太阳为言也。
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曰∶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主之。
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邪在表也,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主之。
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宜葛根汤主之。
曰∶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痢,葛根汤主之。
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
之。
曰∶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曰∶太阳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证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曰∶病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当发汗,宜桂枝汤。
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曰∶厥阴证,有下痢,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曰∶下痢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按此以身疼痛者为表证,故当
散之。
曰∶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按∶此证脉虽沉而身反热者,
正乃阴经之表证也,故宜用此温散。
曰∶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曰∶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者,小柴胡汤主之。
曰∶阴证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曰∶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
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按∶仲景表汗之条,缕悉尚多,今但述其切要者,凡二十四证,以见其宜否之法,而大意可得
也。第其所用汗剂,不曰麻黄,则曰桂枝,此寒邪初感,温散之妙法也。今后人以麻黄、桂枝为异
物而不敢用,而复有强为之释者,谓此在仲景乃为隆冬直中阴寒者设耳,而不知四时阴胜之邪,皆
最宜者也。呜呼,仲景之下,再无仲景,可见医中之品矣。
一、各经表证,凡有汗出不彻者,皆未足言汗。盖邪未尽去,其人必身热不退,而仍觉躁烦,或
四体酸疼,
坐卧有不安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从知之?但诊其脉紧不退,及热时干燥无汗者,即其证也,仍
宜汗之。如果汗透而热仍不退,或汗后身热愈甚者,是即所谓阴阳交,魂魄离,大凶之兆也。
一、凡汗之不彻者,其故有三∶如邪在经络筋骨,而汗出皮毛者,此邪深汗浅,卫解而营不解,
一不彻也;或以十分之邪,而去五分之汗,此邪重汗轻,二不彻也;或寒邪方去,犹未清楚,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