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16章 伤寒典4

第16章 伤寒典4

衄也。蓄血者,下焦结

聚,而不行不散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之薄厥,留瘀于下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经瘀热在里

,搏蓄下焦所致。

《经》曰∶太阳病七八日,表证仍在,脉沉而微,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

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热入血室(四十三)

属性:《论》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是兼男女而言也。曰∶妇人中风,七八日,

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

主之。曰∶妇人中风,脉

迟身凉,而证如结胸者,当刺期门。曰∶妇人伤寒,经水适来,昼日了了,暮则谵语者,无犯胃气

及上二焦,必自愈。

按:血室者,即冲任血海也,亦血分也。凡血分之病,有蓄血者,以血因热结而留蓄不行也;

有热入血室者,以邪入血分而血乱不调也。故血蓄者,去之则愈;血乱者,调之则安。调之之法,

则热者宜凉,陷者宜举,虚者宜滋,瘀者宜行,邪未散者宜解也。然此皆病在下焦,故曰无犯胃气

及上二焦。必自愈,是又不可不察。

胸胁腹满(四十四)

属性:凡邪气自表传里

,必先入胸膈,以次渐从胁肋而后入胃,邪气入胃,乃为入腑,是以胸满者犹

属表证,胁满则半表半里也。大抵胸胁满者,以邪气初入于里,气郁不行,所以生满,尚未停聚为

实,故但从和解,以小柴胡之属则可愈矣。若果实邪在上,留滞不能散者,乃可吐之。华元化曰∶

四日在胸,吐之则愈。是因邪已收聚而未及散漫者,乃可吐也。在仲景用栀子豉汤,或瓜蒂散之属

,栀子豉汤可吐客热,瓜蒂散可吐实痰。其或一时药有不便,余有吐法在新方攻阵中,可以代之,

或即以和解之药探而吐之,无不可也。

一、腹满证,按华元化曰∶伤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

胃,入胃即为入腑,入腑即在腹也。若腹虽满而未甚者,犹是未全入腑,不可攻也。然腹满之证,

有虚实也,有寒热也,不可一概皆以实论。观《金匮要略》曰∶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是

不减者为实满也。又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和之。是或进或退,时或

减而时复如故者,本非结聚实邪,此虚满也。大抵腹满之证,本属太阴,若是阳邪,则必咽干烦热

,脉实有力;若是阴邪,则必腹满吐食,畏寒自利,脉息无神,可以辨之。实热者可清可攻,虚寒

者宜温宜补也。

呕吐哕证(四十五)

属性:呕者,有声无物;吐者,吐出食物也。呕者有寒有热,吐则皆因胃寒也。凡呕而发热烦闷者,

邪热为呕也。

呕而吞酸冷咽,涎沫FSFS一者,寒邪为呕也。大抵伤寒表邪将传入里,里气相逆则为呕,是以半表

半里之邪,其证多呕,若邪全在表,无是证也。凡邪在半表半里者,和之散之,气逆者顺之,有痰

者降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千金》云∶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然呕家虽有阳明证,

不可攻之,盖其气逆在上,而邪未入腑,本非胃实证也。气逆于上而攻其下,下虚则逆气乘之,势

必大危,若脉微弱者,乃为尤甚。

凡伤寒三阳传毕,三阴当受邪矣,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邪不入阴,是知邪之传里者,乃

致为呕也。观干姜附子汤证治云∶不呕不渴者,为里无热。十枣汤证治云∶干呕,短气,汗出,不

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即此观之,则凡呕者,知为里证,而兼烦渴者,方为内热也。

仲景《论》曰∶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曰∶少阴病

,吐痢,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论》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

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东垣曰;邪热不杀谷,故热邪在胃则不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